U:“好听到失眠。”
分享Still Corners的单曲《The Trip》:http://music.163.com/song/26222623/?userid=552992647(来自@网易云音乐)
L:“你喜欢这类歌曲啊?听着觉得很孤独。”
U:“这种风格叫自赏。shoegaze。”
L:“不懂?”
U:“一种音乐风格,民谣也是一种音乐风格。大众品味是流行,中众摇滚,小众民谣,嘻哈,古典。”
L:“嗯呐,我还是特别喜欢我小姐姐呀。自赏很好听,但是单单听音调就感觉很心痛。”
U:“什么风格?”
L:“我也不是很清楚的风格,给你感受下…”
分享宿羽阳的单曲《十一种孤独》:http://music.163.com/song/546722350/?userid=552992647(来自@网易云音乐)
【写作圈W2B】没有音乐的故事U:“中性音。”
L:“对呀对呀,超喜欢呀”
U:“然后这就是现在我们审美品味的区别,你们喜欢的歌要有爱,最好死了都要爱。”
L:“额(⊙o⊙)…你嘞…”
U:“我喜欢的音乐不需要有爱,或者说在我喜欢的音乐里“爱”这个字等同于“空气”“风”“肯德基”,没有特别的意义。音乐是为了突显存在的本质。”
L:“凸显存在的意义?”
U:“音乐,电影,书籍,并非为了勾起回忆或是意淫,而是一种审美行为,最终是为了达至某种理解。”
L:“到底什么算理解?”
U:“类似于孔子说的,朝闻道,夕可死矣。当然,值得去死的是大道,所谓小道就像灵魂的高潮,就是理解。”
L:“嗯(⊙_⊙),其实还是不懂。说白了就是遇到soulmate?”
U:“肉体的存在就杜绝了灵魂伴侣的纯粹性,而纯粹性是灵魂伴侣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我并不理灵魂伴侣。我的想法是,只要灵魂,不要伴侣。”
L:“可以可以”
U:“目前的道德和法律不允许我们在街上看到一个美的异性(或者同性)就跑上去进行肉体上的做爱,那是否允许看到一个美的灵魂就可以进行灵魂上的共鸣呢?那样的话,天下苍生,都是伴侣啊。”
L:“不是说不能跨过性么?如何共鸣?”
U:“这种共鸣与性无关,只关乎理解。”
L:“还是不懂理解到底是什么?”
U:“比如,两人对莫扎特的理解产生共鸣,跟另一人对红楼梦的理解产生共鸣,跟另外一人对卡拉瓦乔的理解产生共鸣,等等。打个比方,未来某一天,你打开饿了么,点单:给我来一份叫了个鸡,一杯喜茶,一份莫扎特,一份王家卫……然后,你可以一边吃着鸡,喝着茶,一边跟你在古典音乐上具有相似品味的人讨论莫扎特,一边跟另一个跟你在文艺电影上具有相似品味的人讨论王家卫…也就是说,思想商品化。”
L:“可人与人间的理解肯定会有不同,除非你遇见另外一个你,要么和你经历相似,才会完全相似啊…基本遇不到一个全部都有共鸣的人啊,只能理解一面。”
U:“只需要在某个细分领域有共鸣,所以不需要成为伴侣,甚至不需要认识,但后来发现,大家想要的是陌陌……”
L:“这样的人,很少的。”
U:“不是少数,只是非刚需。”
L:“嗯,有理,我还是充满期待的,至少我还没弄清,我要什么…”
U:“你要爱,死了都要爱的爱。”
L:“起码也是受过偶像剧和小说荼毒的人,虽然非常不愿意承认…”
U:“在你的年龄,不要爱,要理解反倒奇怪了。”
L:“也对。”
U:“廖一梅说,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理解。”
成熟与幼稚,成年与未成年,爱与理解。
音乐的故事,不属于我,也不曾有过回忆与之相撞,喜欢的民谣,多有故事,但与我的生活背道而驰。
同样,音乐不只有故事,还能碰撞出故事,更希望透过音乐看见灵魂。
故事不只是故事,对话也不只是对话。
这个故事没有音乐,耳边却回荡着shoegaze…
现在不懂故事,不懂理解,那么永远不懂,是不是就能单纯一生?
网友评论
“对话……像一种探讨,
更像一种灵魂互相靠近的过程。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Soulmate。
理查德·耶茨曾在《十一种孤独》一书提过:
‘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
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而这,大概也是大多数人的悲剧所在。
另,认识了新的领域‘Shoegaze’,收获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