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深度思想道家哲学国学与传统文化
爱国兴学|治国|老子说道路在修行

爱国兴学|治国|老子说道路在修行

作者: 风雨如慧 | 来源:发表于2017-11-26 11:18 被阅读37次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在“载”字这里的解释有分歧。有的说“载”是上一章的结尾语气词,通哉。在这里姑且解释为承载,“营魄”即灵魂,灵魂的载体是身体。“载营魄抱一”,简单解释,承载灵魂抱守如一。“载”这个动作应该是收敛心神,回归肉体,让身体和灵魂紧密如一,没有一点的分离。而“抱一”这个动作就是抱守一团,就像胎腹中的婴儿。所以整句解释应该是身体和灵魂抱守如一,能紧密结合没有一点的分离吗?

    “专气至柔,能婴儿乎?”说的就是静守心神,平缓呼吸,让身体各方面机能都平缓下来,从而让身体里的气缓慢流淌全身,平缓柔和,慢慢的滋养身体,就像婴儿一样。中医方面有阳气、精气、营卫之气的概念,正是这些气维持着身体各方面机能的运转,保持生机。这就像睡觉一样,恢复元气,保持身体的元气不流失,不消耗太多生机。

    婴儿可以通过睡觉达到这样的效果,但一般人不行。因为婴儿的脑子里一片空白,没有一丝一毫的杂念,睡得平和自然。长大之后接触太多知识,各方面的信息纷涌而至,睡着之后会有很多梦境,牵动情志、身体,让身体里气流转不顺畅,达不到全面滋养身体的目的。不是说睡觉没有效果,只是效果不够好,这就要看你自身的情况了。常说睡眠质量,其最主要的东西就是身体里的气。这气的流转是很缓慢的,静心打坐就能有所感受。整句话来看,就是让身体各方面集中在气的流转上,就是给身体的气一个专场,让其平缓柔和的滋养全身,能像婴儿一样吗?

    所以就有后面的“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这个好理解一点。“涤除”即清洗扫除,“玄览”灵台明镜上的繁杂信息、心念。“玄览”有的写作“玄鉴”。“玄鉴”就好办了,直接解释为灵台明镜。无论写作哪一个,意思是一样的,就是摒除心中杂念,还灵台清明,没有一丝的瑕疵。

    这里写的养生之法,就是学习胎儿在母亲腹中的状态,像是以天地为母,以自身为胎儿,孕育于母体中。混混沌沌,幽幽明明,滋养己身。睡觉时,吉祥卧这个睡姿稍微改一下,双腿弯曲自然收缩,就会感觉温暖放松,仿佛回到母亲的怀抱。这里说的似乎与下文的“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有点联系,以天地为母似乎就是这句话的意思。事实上也有人是这么解释的,略有不同而已。但是老子为什么把这句隔开呢。既然隔开了,那就不是这个意思了吧。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这个就简单点,热爱国家,治理民众,能不要太过干涉其发展吗?只是这一句处在这一堆的修身养性的道理中,显得太过突兀了点。一个人说话不能说着说着突然来一句不相干的话语吧?这就有点尴尬了。我只能强行把它粘到修身上面来。什么意思呢?按照我的理解,这句是对上面的养身之法的一个总结。为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器官赋予一个意识,把它们当成一个有意识的独立的个体,这样看来,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国家,细胞、器官是我们的子民,而我们就是统领整个国度的君主。在这个国度里面很多东西都不用我们管,所有的国家大事都由我们大脑中不受意识控制的部分来处理。而我们的意识负责的是跟外界的一个沟通,处理外部事宜,做一个兼职外交官的自由君主。

    说到这,我不由想起了高中时候同桌所描述的一个画面:在我们的血管里,白细胞大军们正在拿着肽链跟入侵的病毒火拼,打得热火朝天。哈哈哈,着画面想想就觉得有趣至极。回归正题,这治国之法,正好适用于治身。虽说有点勉强,但是谁又能说这不是老子的本意呢?思想达到一定的高度,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黄帝内经》有言:“智者察同,愚者察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这个道理是不能用于小智慧上的。

    再说“天门开阖,能为雌乎?”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老子说这么多都是在讲一个人的自身修养问题。这一句也应该是说个人修养的。很多人说天门应该解释为人体感官的的意思。而感官上能开阖的,人身上只有眼睛了吧,嘴巴勉强算一个。联想到我们闭上眼睛一片漆黑,睁开双眼看到整个天地。那么天门是否可以直接指代眼皮?但是联系下一句“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这个解释就变得狭隘了。因为这上下两句总稍微有一点点的联系吧。

    为何有“明白”,因为“天门”。我们从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到逐渐长大,不断地认识了解这个世界,从一片混沌的意识到逐渐接触到这个世界,认知它,了解它。一边是一个混沌的意识,一边是广袤的世界。怎样让两者接触在一起呢?为混沌的意识开一个天门,让它走出来。所以“天门”解释为人的感官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不明白其中缘由,让人觉得这个解释有点牵强,不舒服。只有更进一步,说明这是人的意识与外面大千世界的一个门户,稍微让人觉得更顺畅一些。

    其实一个人,说到底,就是一个意识的存在,因为有着肉体的承载而存在于这个世界,虽然因为肉体的我们的意识受到很大的影响,并因此而产生许多的烦恼,但我们存在的本质依然是一组意识。无论是道家高人还是得道高僧,都认为我们的肉体只是一具臭皮囊,渡世宝筏,其眼中的美女更是红粉骷髅。

    我记得《庄子》有一篇寓言,说的是倏、忽为浑沌开窍,最后浑沌被弄死了。虽然这则寓言说的道理与这里没什么关系,但其中的“人皆有七窍”,隐约点到了浑沌的意识和天门的存在。不得不说庄子真真是个人才,那些天马行空的故事寓言,真的是让人无迹可寻。读了《庄子》的寓言故事,让人不禁怀疑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是个假世界,总觉得缺点什么。如果把老子的思想比作是幽深难明、不可捉摸的大道,那么庄子的思想就是大道所衍生的万千变化,精彩绝伦。他总能能以奇怪的比喻来说明某些道理。想不明白他脑子里装的是什么。

    说的太远了,差点忘了解释“能为雌乎?”。很多人说“雌”就是守静的意思。我觉得单单一个守静并不能把它的意思表达完整。“雌”就是母,有守静,包容,孕育等特点。在与外界相连接的时候,我们的意识要像雌性一样守静,静心感受外界的一切,包容万物,积极吸纳外界的知识,然后孕育自身的道,在自身的意识中建立一个完整的世界模型,模拟道的运转。这一点主要是要求我们重视对自己的意识培养和孕育。而意识就是我们身为人的一个根本。前面有提到,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不被我们所控制的,这一部分是我们的生存本能,身体存在的根本,跟动物野兽没什么区别。另一部分就是我们的意识,由我们自主控制同时也依赖我们成长,这是我们的人性。这一部分的成长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人的成长,不可忽视。

    然后,后面的“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这个稍好理解一点。就是说当你的知识足够多,对各方面都能明白通透,完全了解掌握,你仍能把自己当做无知的少年么?因为知识是无涯的,你不可能掌握所有。你能了解一个领域又会有另外的领域出现,无穷无尽。而很多领域除开少数极为明显的暴露在你面前你一无所知的领域,大部分往往都隐藏在你所知道的领域当中一些细微的地方。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太过深远广大的领域,以你目前的知识和高度还没有能力触及到,而你能触及的领域则只会在你的知识范围的边缘。边缘在哪里?就在你的知识中。整个范围的边缘,你能触及到大领域是比较少的,并且往往大到是你难以企及的。你能开启的领域恰恰就在你庞大的知识内部一些细微的地方。那是你的知识所触及的,你能开启的大门。如果你自以为在自己所涉足的领域中你已经全部掌握,而从不去认真谨慎的审查其中细微处,那么你的知识将永远止步在这个目前这个程度上,慢慢的变成一个傲慢的白痴。所以一个治学之人应该抱着无知的态度去认真的审视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从而发现新的东西,新的领域,开启一个新的征途。

    发现了吗?其实“能无知乎”这句话本身就隐藏着一个对象,那就是面对自己所知的变成无知,否则你本身就没有触及的领域,本就无知何谈无知?这也是老子强调的一个人依靠自身的成长的道路。当一个人依靠别人依靠外界带给你新的领域,那就不是你自身的成长了,而是别人促使你成长。这对你自身是有限制的,这样的你永远也无法超脱你所在的这个环境范围所包含的知识。当你成长到外界再也无法带给你新的领域,那么你就会止步不前。这就是“明白四达”的境地。然后你必须靠自身来成长。怎样成长,“能无知乎?”就这么简单。

    达到老子这样的高度,早就没有人可以和他坐而论道。那他凭什么能超脱至此?靠的是自身。把自己变得无知,以无知的心态去对待自己所知,则可推陈出新,走向一个更加广阔的境地。由此看来,自身的所知就像是一片广阔的宇宙,这片宇宙十分的广阔空旷,没有十分明显的边缘。它的边沿都隐藏在这片宇宙的内部,或许一个细微的尘埃之中便隐藏着一个通往新的宇宙的虫洞。显然你虽掌握着这片宇宙,但是你从来都没有真正的了解它的所有,从这个角度去想,你从来都是无知的。你知道的越多你的宇宙便会变得越充实,越生动。如果你的宇宙至今空旷,那么你还是以无知的心态慢慢去填充吧!

    说到“明白四达”,其实这个是相对的。我们对这个世界还是充满着无知。其实并不需要达到了解整个世界的程度才能说是“明白四达”。在某个小的范围内有着足够的了解,也可以称为是“明白四达”。例如古代人的“明白四达”,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不过是井底之蛙,其中的狭小限制一目了然。或许千百年后,未来的人们看我们也是如此吧?并且知识是无涯的,处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年代的我们更是能深切的感受到。面对无涯的知识,如何能做到明白四达?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矛盾。但是依然有“明白四达”,那只能说明那是一种自我认知的状态。你觉得你自己在这个小范围内掌握了所有,那便是“明白四达”。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可笑的事情。小时候上课,好学生们在课堂上全神贯注的听老师讲课。而老师也很尽职的把一个知识所蕴含的变化,考试做题所需要的知识点都具体而微的讲到了。学生们听完之后也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个知识点。这时候也能说他们达到“明白四达”了。然而到了真正水平PK的时候,好学生还不如那些不听课的坏学生,为什么?这是很多人都想不明白的是事情。明明那么努力去学习,为什么还不如那些懒人?这让那些勤奋的孩子郁闷的想要吐血。

    想不明白就把这个锅甩给智商的问题。此事无关智商。大家的智商是差不多的,没必要扯这个。对于那些勤奋的学生,是老师教会了他们,也是老师限制了他们。难道一个知识点,就那么几点变化?得到了老师的教授,那些学生沾沾自喜的以为得到了全部。然而自己从来没有真正的认真探索过。那么你得到的知识显然是老师帮你嚼好米饭然后喂到你的嘴里的。尽管你使劲的吞咽,但是你没办法改变你只是一个还没长牙的婴儿这个事实。而那些没听课的学生就不同了。因为没听课因为无知,所以他必须自己去看知识,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咀嚼。尽管他吃的可能没有那些勤快的学生好,但是你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可以自己吃饭的孩子这一事实。更何况有时候他还能品尝到老师也不能品尝的味道。

    你认为一个还不会自己吃饭的婴儿能强得过一个已经学会自己吃饭的孩子吗?天和地的差别。至于那些认真听课而又自己认真琢磨的孩子实在太少了,年纪轻轻便懂得“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这个道理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啊,当好一个老师,除了喂养好孩子,还得教会孩子自己去吃饭啊。谁能快速的学会自己吃饭,谁就赢在起跑线上。当然,学会吃饭还要自己主动大量的吃才能尽快的长大,以达到碾压同辈的境界。现在看来,嚼饭喂人的不仅仅只有翻译工作者了,还有老师。

    而今这个社会,大量的知识充斥在我们的周围,然后被填鸭式教育填充到了我们的脑子里。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没办法去细思其中的东西。一个个看似庞大的宇宙,如同一个个吹起的泡沫,气势十足,其实是华而不实,徒有其表,一戳就破,真的不堪大用的。所以我们更需要秉持“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这个道理,坚持不懈的自我成长,充实自己的小宇宙。这一句说的就是一个人的治学问题,这个问题关乎一个人自身的学识上限,关乎你在某一领域的水平问题。如果你没能做好这一点,那么你在这一领域中所能达到的水准最高只能是大众的水准。

    好了,说到后面的“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几句似乎跟前面的完全搭不上啊。像是突然冒出来的,很突兀。没理由老子说说自身修养又突然转到这些大道理上面的呀。我们先来看“德”字的解释,说文解字中有这么一个解释“今俗謂用力徙前曰德。古語也。”也就是说古语中德的意思是用力向前走或者移动,也有很多人把德字拆分为彳、直、心三部,彳就是行走的意思,那么整个字的意思就是一心直行,不改道。

    第一章说有和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无和有两者都是道的显象而出的衍生,所以“玄”基本上可以代表道的运行和衍化。“玄德”就是沿着大道衍化一直向前,遵循道迹的意思,而“玄德”作为一个名词来用,那就是解作,一直遵循大道运行所取得的修行成果,就如佛家所说的一直行善所积累的功德。“玄德”“功德”里的“德”一个意思,只不过两者修行的方向不同罢了。理解了“玄德”那就好办了,前面所说皆为玄德的解释,也是玄德的修行路径之一。

    整句的解释就是让一个生灵诞生供养其成长。将它创生却不占有它,为它做了许多却不仗着功劳(恃这个字真的不好解释,因为它一个字就包含着恃才傲物这个成语里大部分的意思,不是单独几个词语就可以说清楚的,说太多又显得太过冗长。),当它成长起来而不去宰杀它收割它的成果,这就是玄德。这句话介绍了玄德,这就有教人积德的意思了。大家都说行善积德,只不过这个德是功德。而老子要教大家积的是玄德。积玄德有什么用呢?第一不害己身,第二顺乎道,对道的理解更加清晰,也就是说更加近道。

    回过头来看整章的内容,从一个人养身到养识到治学再到积德,从自我修养到积德成道,一整条路都有了。这一章,老子就讲了一个人的修行道路。挺完备的一条道路,能够学到这一个,心里满满的都是幸福。

    【国学与传统文化】专题征文:简书太学首场长安选士活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山民遇水:好的,用道家思维
        山民遇水:@风雨如慧 哈哈,先不剧透,收录了,到时候有团队评选。
        风雨如慧:给透个底儿,这文章水平怎么样?
      • 风雨如慧:@山民遇水
        @辞游2018
        屡空:@风雨如慧 嗯 非常感谢
        风雨如慧:@辞游2018 电影《大卫戈尔的一生》 里有一句话:“拉康哲学的重点是,幻想必须超越现实,因为在你到手的那一刹那你没办法也不会再想要它。为了继续存在,欲望的客体必须永远无法达成。你要的不是"它"本身,而是对"它"的幻想。”
        而在《道德经》的翻译过程,需要的不是多方面的思维的发散,而是追求更加好地保留其原来的道理的含义。因为往往事情讲得越细,其中蕴含的道理就越少。真正的大道理是言语所不能表达其万一的。建议你看看我最新的那篇文章《讲道和文学在表达上的区别》。而我对于《道德经》的翻译,力求为人们打开一扇窗户,让人们能够顺着这个窗户看到更多的东西。就像《参同契》里面讲的“定录此文,字约易思,事省不繁,披列其条,核实可观,分两有数,因而相循,故为乱辞,孔窍其门,智者审思,用意参焉。”最重要的不是我所说的东西,而是在我打开的门后面看到的东西。
        屡空:@风雨如慧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八字可以展开很多,能是期望,可能就是在期望中成长。真的无为只是理想。理想达到了好还是追求理想好呢?赞文章。

      本文标题:爱国兴学|治国|老子说道路在修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prk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