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自在成长:所有经历,都是完成自己》,作者李子勋,中国法制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6.4万字。
李子勋,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CCTV《心理访谈》长期特邀专家、著名家庭治疗师和亲子关系专家,《时尚》《父母必读》《心理月刊》等杂志的专栏作家。
本书可以说是作者一生的生活和工作感悟。作者想通过这本书传输一种心态:生活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技巧。
全书共有8章,主题分别是“我们生来孤独”、“自我探索与做自己”、“生命中的情绪”、“爱上爱情”、“别让爱情败给细节”、“温柔地坚持,成熟的婚姻就会到来”、“取悦他人不如坚持自己”、“生活,才是真实的自我”。其中前三章更能体现作者“心理学界的哲学家”的特点。
【撷取摘要】
1.
心理学提供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精神分析的核心就是关注人的感觉,最常做的训练就是感觉分析。对感觉的分析只能通过言语、事例、一些关系模型和分类来解读与理解。可惜人们却把注意力放在言语、事例、模型和分类上,把解释当作真理,忘掉了我们解释的目的,忘掉了精神分析的目的是要提高我们感觉的能力,而不是解释的能力。这是壳与核、法与道的关系。
2.
内心的接纳度,现实的适应度,人际关系的宽容度,再加上让自己快乐的能力。这就是我理解的心理健康。
3.
善待生命的首要任务就是善待自己的身体。不喜欢自己身体或者不珍惜自己身体的人从心理层面分析就是不接纳自己。
有时候我们会感觉很困惑,仿佛失去了快乐的能力,其实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是让你的躯体高兴。当你善待自己的身体时,身体的舒服会让你的心灵恢复平静。
4.
疏离感其实来源于生命深层的孤独感。人终究是孤独的,社交在某种心理层面上也是为了逃避孤独。一个人即便拥有众多好友,也依然摆脱不了孤独的煎熬。不喜欢或者不善于社交的人恰好是不太怕孤独的人,他们更能直面孤独与寂寞,自在地活着。
5.
活着的理由总是自己给自己找的。快乐、爱、激情和幸福感都应该存在于你的内心,再从你的内心世界发射出来,通过你身边的人和事反馈于你,让你产生美好的感觉。
快乐有时像套在你脖子上的饼,你需要主动往前够,饼不会自动跑到你嘴里来让你快乐。
6.
生命是一种能量,每个生命可能处在不同的能量态势中,能量低的人不喜欢变化,能量高的人不喜欢刻板,对不同的人来说,两种状态都可能是致命的。
7.
给早晨醒来不开心的你。设立一个较大的兴趣或追求的目标,让内心的能量有一个指向,你就能开心起来。
在哲学意义上想,人类正是逃避不愉快,逃避孤独,逃避痛苦,逃避无意义感,才努力去工作、创造、恋爱、社交,并创造出如今美好的世界。
8.
人的自我是由关系决定的。人总是活在关系中,你的“在”与对方的“在”共同构成了一种关系现实。
与权威的关系历来考验人的自我成熟度。能屈能伸,该主张时主张,该隐藏时隐藏,这是顺势而为,是人的一种社会适应能力。
限制我们的正好是已知的经验。学习在未知境界中去遇见自己,这是一个成长中必须学会的本事。
9.
语言就像是一个杯子,情绪是水,你用什么杯子去盛水,情绪看起来就是什么样子。
10.
一个女人不再在意别人的喜欢与否,不为社会的期待、物欲、性欲、荣誉所压迫的时候,就可以真正做自己了。
从生理与心理的角度看,女人一般在三十五岁前后才开始活出自己,有了自己的味道。欲望中有了平常心,感情中有了自爱心,事业上有了自知心。
11.
真正的“自我蜕变”不是形而上的,而是把“成为社会、他人喜欢的人转变为成为自己喜欢的自己”。这种转变的核心是在心理上,而不是形式上的。
好的转变是对自我生命的一种尊重与珍惜,一种扩展与延伸。
12.
人到中年,如何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四十岁以后再想改变算不算太晚?其实改变不是年龄的问题,而是能力与机遇的问题。
13.
人生如戏剧,也有表演派与体验派两种活法,表演的人内心永远是自己,不管他穿的什么行头,化的什么妆,演的什么角色。体验的人演什么就是什么,内心是不同的,没有角色感,演的正是自己。
14.
越追求完美的人,内心越要保持一种个人主义才能获得心身发展的平衡。
追不追求完美应依年龄而定,当一个生命还足够年轻的时候,完美主义是一种自我发展的动力。
15.
要在“在意别人”与“尊重自己”之间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式,不要走向两个极端。无法解决的时候,可以给自己一个原则:关键的问题听自己的,枝节的问题在意别人的建议,这样你就既在意了别人又尊重了自己。
16.
自我探索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按照一种理论或言语模型去梳理自己的过去与现在,内心与现实,自我与人际。这样的探索不是探索,而是重新把自己言语化。
第二种自我探索是对自我的觉知,真正的自我探索是不能借助言语的(心理分析是很暴力的言语),唯一的工具是感觉,唯一的技术是接纳与认同,要达到的唯一境界是无限。
17
心理学对气场的理解可能解释为心理能量。气场大的人正是生命力旺盛的人,因为能量会有场势,会从高处往低处走,这也是气场强大的人容易影响别人的原因。
18.
事物的多面性可不是只有好和坏两个方面,每种事物的存在是自在的,不是他在的。
不能把自己感受到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应该好奇为什么在别人眼里事物是不同的。
解释一件事情不要太执着于正确,或谁更正确,而要在乎哪种解释可以给我们带来更积极、更正面的理解,从而产生更有效的、更符合社会与人类利益的行为。
19
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有赖于两种内心深层的感觉:一是安全感,二是归属感。前者与恐惧(死亡、伤害、痛苦)有关,后者与孤独(依恋、隔离、无助)有关。
能被我们意识到的安全感,或能被我们解释清楚的安全感已经不是本能,而是一种被我们的文化诠释过的安全感。
20.
现代心理学更接受一种非线性的态度,它认为人的成长是一个逐步选择与适应的过程,童年事件给人带来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不是一种简单的原因而是一种可选或者可多重赋义的资源。
非线性心理学假定:人是不一样的,创伤只是一种叙事方式或解释方式,而非真实存在。
在面对某个个体带着问题来咨询时,心理学家会摇摆在解释的心理学与解决的心理学之间。
21.
带着情绪去生活、学习、交友、工作,才是丰富人内心记忆的根本。
22.
想要成为有影响力的人需要训练两个能力:一是内心逻辑,言语的逻辑是内心逻辑的一种再现。二是你不能太在意别人的认同,要有忍耐误解、忍耐孤立的心理能力。
23.
允不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是衡量一个母亲是否真爱孩子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写在最后】
整个阅读过程很轻松,就像是听一个长者在闲聊。而这位长者不仅有生活智慧,还有艺术涵养,他笔下的那些文字,既有生活,又能从生活的沼泽中跳脱出来;既有哲理,又不至于升腾至虚旷的云端。
细读了前三章,只因其小品文的味道更足、更能走进我的内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