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构的力量
人类生存与三重现实之中,即除了客观实体和主观体验,智人世界还有各种关于金钱、神、国家、公司的虚构故事,构成了虚构想象的实体。
特别是在文字出现以后,人类组成合作网络,之前是一个人通过大脑完成所有计算,现在每个人只完成庞大算法里的一个小小步骤,最后的重要决定由整个算法做出。这便是官僚体系的本质。文字最终催生了强大的虚构实体,甚至开始重塑现实。比如,官方报告与客观现实有所冲突,最后让步的往往是现实,人们几乎不在意什么真相,各种表格上写的东西反而更重要。
虚构故事就伴随着虚构的制度与标准,本身没有错,也有其必要性,它是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人类发明了这些概念,目的是让其服务于我们。但到了最后,反而是人类为这些从未真实存在过的制度、秩序与标准作出牺牲,让现实服从虚构。
并且,新的世纪,人类还在创造更加强大的虚构概念以及更集权的宗教,一直控制我们的存在,塑造我们的身体、大脑和心灵,创造完整的虚拟世界。
科学与宗教
科学出现以后,游戏规则是否发生了改变呢,神话就被事实代替了吗?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科学非但没有摧毁互为主体的现实,反而让它比以往更能完全控制客观与主观现实。科学与宗教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先给宗教一个定义。除去我们熟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任何无所不包的故事,只要能够为人类的法律、规范和价值观赋予高于人类的合法性,就应该算是宗教。宗教是一份契约,是一种用来维护社会秩序、组织人类进行大规模合作的工具。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科学与宗教不是对立的。科学能够研究世界如何运转,但没有科学方法告诉我们人类该做什么。比如,科学告诉我们,人需要氧气,但却无法告诉我们是否可以用窒息来处决罪犯,这是宗教能够回答的。所以科学研究离不开宗教提供的价值观或意识形态。
虽然宗教和科学看似回答的是不同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它们是两个完全没有重合领域。科学确实只管事实,但宗教并非只管伦理判断。许多宗教教条最重要的部分并不在于其伦理原则,而在于其关于事实的主张声明,比如“上帝确实存在”、“灵魂会因为犯下的罪而在死后受罚”都是事实的主张声明。宗教和科学的许多冲突都缘于这类事实的主张声明。例如,一个典型宗教故事包括以下三部分:
1.伦理判断:“人命神圣”。
2.事实声明:“任命始于受孕那一刻”。
3.以上两点结合,给出具体指示:“就算受孕才一天,也不得堕胎”。
对于伦理判断,科学无法反驳或证实,但对于事实声明,科学家通常大有意见。例如,受孕一周后人类胎儿是否已有神经系统、是否已有痛觉,神物学家就远比牧师有资格回答。但宗教有种麻烦的倾向,即喜欢将事实声明转化为伦理判断,使原本应该很简单的争议变得混乱而模糊。
理论上,科学和宗教都是为了追求真理,而因为各自推崇不同的真理,就注定有所冲突。但事实上,科学和宗教都不那么在乎真理,因此两者十分容易妥协、共存甚至合作。
宗教在乎的其实是秩序,宗教的目的就是创造和维持社会结构;而科学最在乎的则是力量,科学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得到力量,以治疗疾病,征伐作战,生产食物。对于现代历史更准确的一种看法是,科学与特定宗教(人文主义)达成协议的过程。
放弃意义,换取力量
在现代社会之前,多数文化都相信人类是某个伟大宇宙计划的一部分,这个计划的设计者是神或者永恒的自然规律,人类无法改变。现代文化则不再相信这种伟大宇宙计划的存在,生活没有剧本,结束的地方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事情只是一直发生,一个接一个。现代世界并不相信目的,只相信原因,只要找对方法,我们就能为所欲为。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进一步推动了现代社会对力量的追求。
现代经济深信“增长”这一最高价值。过去依靠的是探索、征服新的土地,而现在,科学正为人类开辟更加广阔的新边疆。饼的大小不再是固定的,我们可以做大再做大,让每一个人分得更多。经济增长滚滚向前,当有了更过的小麦、房子、石油和武器时,银行和基金里还有更多的钱,能够继续借出去,赚取更多的利润。
当我们无限追求增长、力量的时候,放弃的是意义。在一个没有神、没有天堂、没有地狱的世界上,道德、美丽甚至同理心,是如何保存下来的?是什么让现代社会免于崩溃的命运?答案可能在于一种革命性的新宗教——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革命
上帝已死,但社会并未崩溃。正是人文主义,让人类摆脱了人生无意义、存在无依据的困境。人文主义的主要训诫就是: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
我们都熟悉人文主义的口号:“要聆听自己的声音,对自己真诚,相信自己,嘴碎自己的内心,做让自己快乐的事。”宏大的意义被拋向一边,人们开始向内追寻个人的感受,这种追寻不仅为个人生活提供意义,也带来了聆听人民声音的民主政治,更开放的美学艺术,顾客至上的自由经济等等。
对于外在世界,原本的印象充满各种神、精灵、鬼怪,但现在就是一片空无的空间。对于内心世界,原本的印象只是包含各种原始激情的一块空地,但现在忽然间变得有深度、广度且难以度量。
人文主义提供了获取伦理知识的新公式:知识=体验x敏感性。体验包括知觉、情绪及想法,敏感性则指:注意自己的体验,并允许这些体验影响自己。人文主义认为生命就是一种内在的渐进变化过程,靠着体验,让人从无知走向启蒙。人文主义生活的最高目标,就是通过各种智力、情绪及身体体验,充分发展人的知识。
书中一开始预测人类会在未来尝试让自己永生、幸福快乐,并化身为神。这是只是反映了自由人文主义的传统思想。为了实现这些梦想,将会出现新的后人文主义科技,从根本上颠覆人文主义。
题图来自:https://pixabay.co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