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偶像都是明星,我的偶像,是一颗卫星!“,不管最后是不是一个骗子,说的话,我真心喜欢这个愿景。如果说历尽千辛万苦只为去那未知的世界看一眼,也是值得的。
书读的少自然在文化上就会欠缺一些,在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可以说是基本没怎么读书,也基本没怎么思考。在一天天长大过程中,原先记忆存储的区域被后来的记忆所覆盖,小时候的事情越来越模糊,以至于根本回想不起来了。
不应该是老师教的问题,真的是自己不学无术罢了,语文老师教的孔孟之道,深刻的哲理也从没有去探讨,数学老师教的公式定理,也没有想过科学家们推理归纳的科学精神,英语当时只是一门课程,没有题目的情况下是绝不想看到字母出现的,没想过原来英语有着了解世界的用处,物理化学背公式套题目,原来那些课本上的名字都是那么牛掰的人物。生物政治历史,原来我曾上过这些课程,不觉呵呵一笑。
按照基本的想法来说,成果等于效率乘以时间,分数等于能力加上技巧,在有限时间内提高效率或者在一定范围中增加时间,都是不错的选择。
微博看的多了就会顺口来上几个段子,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然阅人无数。如果说认识世界需要多拓展自己,广泛涉猎,是不错的,但是要是去一趟西藏就能找到未曾蒙面的自己,也实在是有点不着边际。不乐意出远门是能理解的一件事情,新闻上说家乡之外的地方多有自然灾害,天灾人祸,形形色色的人,光怪陆离的事。保险一些的也就剩下读万卷书这一条康庄大道。古书古籍,和现在的文字理解差别很大,对于古文造诣,高三可能就是我人生顶峰了。外文原版,磕磕绊绊实在难以为继,看过一两页可能也就休息一下,从此束之高阁。意淫文字,符合口味,体验现实中所期望但是很难实现的期望,沉浸在其中,就像日本来的动作片,韩国来的爱情片,都知道如海市蜃楼,除了身心伤害,别无好处。
哲学入门的时候,会有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何处去?”,俗称小区保安三重问。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问题以不一样的形式出现,比如一个垃圾筒涨价到60块了居然,这物价是怎么回事?隔壁邻居的女儿考上了重点大学,我儿子的分数怎么老是上不去?补习班这么贵,还都是学校老师开的。没有房子的话怎么结婚?女朋友的父母会怎么对待自己,难道会棒打鸳鸯?日本夹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内忧外患,我作为首相该怎么挽救国家?跟哪一边都不是很保险,万一下错赌注就是身心俱灭。
一开始的时候,没有思考这件事情存在,想象力占据着主要的眼界。尘埃落定的时候,思考变成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不断出现的问题和选择应接不暇,逃避的代价难以承受,面对就会实际的成长。
喝了这碗心灵鸡汤,把肉长在身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