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说了很多遍的事情他依然做不到?对于他的不良行为总是想方设法的让他受到惩罚,并希望他因此而改正,结果却事与愿违。如何才能让孩子体会到不良行为的后果并能自己改正呢?
1. 惩罚为什么不能让孩子改正
受到惩罚的孩子,往往是出于恐惧和害怕而短期改正不良行为,而不是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对错,惩罚通常会让他们感到不公平,因而让孩子忽略了自己受到惩罚的行为,而是对惩罚本身感到怨恨或是屈辱。
而大人们也习惯认为,惩罚不管用,一定是力度还不够,有些父母会选择更严厉的惩罚,而孩子也会更聪明的报复,于是形成了报复循环。如果我们放眼长期,没有哪个父母,意图造成孩子的反叛和对他们的伤害,所以要考虑长期效果。
2. 自然后果
指的是在没有大人干预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发生的任何事情。大人的不干预包括不能借题发挥、说教、斥责、羞辱。取而代之的是同情和理解,恰当的时候表达对孩子的爱。书中讲述了小学生比利每天都会忘记带午饭,刚开始是妈妈每天中断工作去学校给他送饭,在学习了自然后果之后,决定试试。首先她与比利进行了讨论,让他承担起带午饭的责任,并且告诉孩子她不会再去学校送饭了。
开始时,进行得并不顺利,因为老师承担起了责任,直到妈妈与老师达成一致。当他再一次忘记带午饭时,老师没有再借钱给他,并告诉他要自己解决问题,当他打电话给妈妈时,也遭到了妈妈和善而坚定地提醒他应该为自己解决问题。最后一个朋友分给了他一些吃的。
从此以后,比利就极少忘记带午饭了。等到他再大一些,父母还让他承担起准备午饭的责任。
自然后果也可以叫做“决定你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
3. 逻辑后果
只有在孩子寻求过度关注时才有效。它要求大人或者其他孩子介入。最重要的是,要决定哪种后果能为孩子创造有益的学习体验,鼓励孩子选择负责任的合作。有效的逻辑后果是能将不良行为转化为有用的行为。做到有效的前提是要理解孩子的行为以及长期的效果。
有4个“R”的准则要遵守:
1)相关,后果必须与行为相关。
2)尊重,后果应该和善而坚定地执行,不该有责难和羞辱等痛苦。
3)合理,后果不能借题发挥,从小孩子和大人的角度看都是合理的。
4)预先告知,预先让孩子直到,他选择某种行为会有什么结果出现。如果没有预先告知,孩子会理解为惩罚。
孩子喜欢在写作业时做小动作比如敲铅笔,这会干扰到其他人。老师让他选择停止敲铅笔,还是交出铅笔等别人写好作业后她再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