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读书笔记《精进》

读书笔记《精进》

作者: 九色鹿鸣 | 来源:发表于2018-02-06 08:17 被阅读0次

重事实,轻评论:思考的基础材料是事实信息,其中既包括调查出的数据,也包括富含细节、深入的描述性信息。观点和评论虽然有用,但也容易让人晕头转向。养成合理怀疑、主动求证的习惯,熟练掌握各种搜索工具,搜索事件信息源,尽力了解事件全貌,会让人更冷静地看待各种观点。随大流或者为搏眼球而生产的评论没有任何价值。

定期闭关

需要训练自己简洁的表达能力。简洁绝不等于乏味,而是流畅、适度的丰富,和拥有让人思考的内涵,这只有在对一个领域或一起事件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探索简化思维和表达之道:

删减:把不必要的东西全部去掉。这也可以通过多阅读经典来学习,譬如曹雪芹写《红楼梦》历经“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无一字是多余。

浓缩:把内容精简到最精炼

模式化:找到事物、知识之间共通的模式并进行归纳

有“美国广告教父”之称的詹姆斯•韦伯•扬(James Webb Young)在他的经典之作《创意的生成》一书中,介绍创意思维生成的五个步骤时,特别提出了潜意识的重要作用,这五个步骤是:

尽可能多地搜集原始资料;

重复“咀嚼”原始资料,构思初始创意;

中止有意识的思考,启动潜意识思考;

随时准备迎接“灵光乍现”时刻的来临;

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实可用

美国艺术家朱莉娅•卡梅伦(Julia Cameron)为唤醒潜意识,发明了一个“晨间笔记”法:每天早上起床后,不假思索地在笔记本上写三页纸,内容随意,任何想法都可以写下来。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头脑里的“思维监控者”还未清醒

改变日常生活习惯,走一条从未走过的路线上下班,与不同的同事共进午餐等。作者认为,混乱是秩序的另一种形式。通过混乱颠覆固有的、模式化的思维习惯,最终构建出新的秩序。

美国证券分析专家小休伊特•海瑟曼在《怎样选择成长股》 一书中, 提出了一种筛选股票市场中的成长股的快速方法,称为“五分钟测试”。这个测试是对一家公司的九个方面进行快速的考察,看其是否符合期望的标准,清单如下,括号中为判断标准:

审计意见。(无保留意见)

未决诉讼。(没有未决诉讼)

非经常性损失。(近三年不超过一起)

盈余重述。(没有进行重述)

无形资产比例。(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低于20%)

产权比例。(低于75%)

收入增长率。(近五年收入增长率不低于30%)

股票薪酬支付比率。(低于15%)

做空比率。(低于15%)

一个普通水平的投资者如果能严格遵循某一种高水平的清单来进行投资,也能拿到出色的收益。清单作为一个有效的工具,能降低思考门槛,提升行动力

在选择一份工作时,我们可以利用维度分析法,把对象分解为不同维度一一进行评估。台湾著名的职业咨询专家金树人在《生涯咨询与辅导》一书中列出了27项“职业价值”,可以作为维度分析的基础,这些价值包括:冒险、权威、竞争、创造性与自我表达、户外工作、弹性时间、收入、帮助他人、影响他人、领导、独立自主权、智性刺激、说服、体力劳动、手部劳作、机械操作、社会声望、公共关注、公共接触、社会认可、研究新事物、数字运算、例行性(流程固定)、季节性、旅行出差、变动性、照顾孩童的工作。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8个方面的维度:培训指导、工作强度、团队氛围、考评制度、晋升空间、工作环境、工作餐、审美相关。

在这么多相关维度中,我们首先要挑选出工作中会涉及的因素,进行权重赋值(-5分到5分),例如如果看重薪酬和上升空间,这两项就要打高分;你认为不重要、无所谓的因素就是0分;如果不喜欢出差,那么“旅行出差”这项就是负分。注意,这个赋值过程要与自己对工作的价值判断联系起来,应该是经过审慎思考的,而不应该只看自己主观上是不是喜欢某个因素。

拖延症”是阻碍即刻行动的最大弊病,作者给出了一个改善拖延症的小技巧,就是要先把小事不拖拉地做好,拿快递、买生活用品、打扫房间……想到就去做,别让心里一直记挂着这些小事,然后把大块完整的时间用来计划和实施更重要的事

“个人MVP”法就是我们可以从自己在做的事情中找出一个最小化可行产品,把它推向其他人,得到反馈后再不断修正的方法。进行“构建—测量—学习”的循环:

在构建个人MVP时,第一步,我们要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我们总是希望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给出成果,事实上,我们很难“完全准备好”。在做产品时我们会发现,总有问题还未顾及,总有能力尚有欠缺。但只有当你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产品,你的思路才会更加清晰。

接下来的测量和学习环节,积极接受其他人的反馈。尤其在遇到负面的反馈时,要把这些批评作为一种“信息”而非“评价”来看待。用冷静的心态、审慎的头脑去分析信息中的有效成分,应用到产品的优化上。

构建个人MVP的最后一个关键,在于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勇于自我修正。

产品迭代或者进步,就得不断重新审视,不断打磨,甚至还需要推倒重来。比如一篇自己撰写的文章或报告,看来看去也不舍得删去任何一部分,这是人对自己付出的努力,也就是“沉没成本”的留恋,即便这些努力可能对将来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互联网产品要持续迭代,个人也是如此,为了重新构建出更完善的自己,需要拿出改革的勇气。

在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按以下这个清单问自己问题:

(一)信息和工具

在做这件事时我利用了哪些信息和工具? 其中哪些是最关键的?信息从何而来,哪些信息源是可信的?我可能遗漏了哪些信息和新工具,可以怎么得到?现有工具应该如何改进?

(二)预期和结果

在做事之前,是否对事情的过程和结果做过预期?预期和结果是否相符?我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预期?今后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预期?

在描述和评价这件事的结果时我用了哪些指标? 这些指标是否需要改进?结果又该如何改进?

(三)阻碍和优势

事件的进度是否合适?哪些阻碍或优势导致了进度变慢或变快?

其中最大的阻碍是什么?我是如何应对的,效果怎样?以后还会碰到这些障碍吗,怎么解决?其中最大的优势又是什么?有什么优势我还没发挥出来?事件过后我获得了哪些知识和能力?还需要向他人学习什么?

(四)缺憾和意义

做事的时候我的情绪如何?是否影响到了结果,有没有及时调整?

这件事有哪些遗憾?我暴露了哪些必须改正的缺点?

这件事对我来说的意义是什么?对我的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有何影响?事先有想到这些意义吗?关于这件事,他人对我的评价是什么?

我们在进行反思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点:

及时反思,还原事件真实细节,可用纸笔完成;

思考事件的“反应链”,即它的开始、发展、转折和结束,它背后的动因、阻力和关键节点;

关注发生的意外事件,思考自己是否存在偏见,克服思维惰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精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qbw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