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朋友不喜欢健身,说跑步会伤膝盖、拉伸会受伤、甚至作个仰卧起坐都会死掉......任何运动都有风险,懂得合理处置就行了,我觉得风险不是不作为的理由。健身是有效果的。刚到广州还没开始健身时,我每逢换季必感冒咳嗽,第一年体检时还查出了颈椎病。自从健身后,感冒没了、咳嗽好了、颈椎病也痊愈了。
朋友问我怎样挑选健身场所,我觉得挑健身房和选房子一样:地段是关键!我的健身房在公司和家之间的一个地铁站边上。每天早晨,趁头脑清醒、能量饱满时把健身装备收拾好带去上班—这样进健身房的机率就高了许多!当然,也有偷懒不去的时候。但回想起来,去健身的次数要远远多于不去。我的几个同事选了和公司同楼的健身房,虽然价格高一些,但可以利用午休时间去健身。这些同事都有孩子,下班后便急匆匆回家带娃了。我认为选健身房最忌讳的就是离家近的,下班后如果先回家,再去健身房的机率会小很多。当然选址也不宜太远。以前我曾买过一张酒店的周末健身卡。虽然酒店离家要坐几站公车,但觉得反正周末有时间,而且酒店的条件不错,应该无妨。但后来往往以路途遥远为借口不去。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健身房里永远是新面孔多,老面孔少。真正坚持的人不多,这些人中,有的是还没有找到坚持的方法。
在国内健身时,我发觉大家对健身器材都好随意。用之前、用之后都不擦拭。有时器材上的汗迹显而易见,大家还是照样用。偶尔也有擦一下的,但最多是在用之前,用完之后肯定不管。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呢?类似的例子还有在国内的快餐厅内用完饭不拾掇餐具、在便利店内吃完小食不收拾垃圾、在更衣室里用完浴巾耳棉等往地上一丢走人。以上场所的服务有限,如果不服务自己,就会给其他的客人造成麻烦。更有趣的是,在我看来的非常态在我的健身房里成了常态。往往,我是整个健身房里唯一擦拭器材的人。有一次我问工作人员要消毒水,他真诚地来了句:“为什么?” 还有一次我穿着件旧体恤在那儿擦拭,一个女生忽然跑过来问我跑步机怎么用。“哦,我以为你是工作人员!”在国内,我们就那么需要无微不至的服务吗?
健身房里的另外一番景象是手机泛滥。耶鲁商学院的一项调查说现代人平均每天开机150次。你进了健身房便知:能放下手机的人真的很少!用它听音乐,甚至在跑步时用它追剧,也就算了。烦恼的是有些人占着个器材,却津津有味地和手机谈着恋爱。甚至有人还喜欢在更衣室里玩手机,那里原本空间就狭窄,有的人往长凳上一摊,拿出手机后就不动了。也有人把更衣室变成了自己的私人客厅,不管旁人接不接受,用手机大声放着自己喜欢的歌曲。
健身房的那些事健身房对健身产品的推销可谓生猛。从地铁口下来,我要经过一个商场才到达我的健身房。每每都要低首疾行,因为身边总有身材健硕、手脚麻利的推销员塞给你宣传单,不拿还好,拿了便要被跟一路!还要你手机号、加你微信。除了街头推销,在健身时,也常有教练主动兜售经验:这儿不对,那儿不对,说着说着就要你买课程。怎么也摆脱不了。最后我干脆说要搬家了,来不了多久了,才换得太平。
当然,我也并非反对请教练。我的个人意见是看你健身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像我一样,追求的是身体健康,那么不请也罢。请教练的朋友多是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塑形的效果。请个专业的教练既能提供专业上的指导,又能保证出勤率,因此效果会好很多。
关于入会籍,我的建议是和生活中的许多事一样:“一步步来”。许多人为了便宜,一下子就买了长时间的会籍,最后能坚持的很少。不如先买几个月,利用那段时间看看自己能不能坚持,对健身房的条件是否满意,再考虑要不要成为长期会员。买的时间越长越要谨慎,成为终身会员后健身房宣布倒闭关门的先例也是有的。
由健身房衍生出的另一个话题是如今时代的审美观。除了在健身房墙上挂的往往都是西方人完美的形体外,我觉得如今整个社会的审美观都有些扭曲。我说的扭曲,是指对美有一种统一的、苛刻的定义。在媒体的错误影响下,身材一般、脸蛋一般的大多数的我们竟然会由于自己不够“完美”而产生的愧疚,从而进健身房!但“理想”的形体,又永远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健身和其它事一样,付出了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报。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一定要设好预期值。专业健身人士或模特的身材不是一个星期在健身房里泡上几个小时就能获得的。就我个人而言,除了换得身体健康,健身最大的收获是去之前对意志力的挑战、健身时由于运动带来的快乐甚至灵感(我的好些创意都是运动时想到的)、以及运动后大汗淋漓的那份痛快与豁达!
(喜欢这篇文章的读者也可以去看我的《地铁》。)
健身房的那些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