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周,我才开始送别2017。人总有一种习惯:每当到新一年,往往无意识写日期时,写的依然是上一年的年份。这种症状,有人甚至过了好几个月才能缓解。但有一类人完全不受影响,那就是孩子。每一个新年,对孩子而言都是节日,意味着元旦假期,意味着即将到来的寒假。在年末的最后几天,他们是掰着指头过的,正如上学时候的我们,每逢即将下课时会对着表倒计时,期待铃声赶紧想起。
有这个结论,我们可以做出推论:人越大,每天过得越大同小异,油盐酱醋茶,换谁腿都麻。一个姿势站得过久,对时间的流逝就会麻木,31号与1号没什么本质不同,2018必然延续2017的生活。所谓“新一年”,那只是天文上的概念,与你,与我,与今晚的梦,与明日的工作,与后天的房贷毫无瓜葛。
这才是多数人的正常思维。它看起来有些消极,但相比较少年时期的活蹦乱跳,只要我们一开始走出校门,必然呈现出越来越消极的状态。由此可见,人随着岁数的增长必然减熵。情绪上的减熵,会转移到体重上。越熵越吃,越吃越熵,实现能量守恒定律。
但人还有一个毛病:越是熵,越是要总结。2017年我见了谁谁谁,2017年我赚了多少多少,仿佛一年下来,自己立刻成了7月的桃树,上面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倘若发现树上着实果实聊聊,不免愤恨地拍着桌子说:都tm赖XXX!一年一年,周而复始,熵越减越少,计划越做越多,多到来年似乎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熵最终崩塌,最后不得已朋友圈来句感慨,“你好,20XX”。
手机阅读时代,我最喜欢的作者,就是和槽边往事的和菜头。他有一个习惯:每个月最后一天,会对当月写过的文章做一次回顾,在我看来这才是最好的回顾方式。一年太长,年初的记忆,到了年中,往往都已经呈现碎片化,因此年度回顾往往会变成历史:它就是一个任你打扮的小姑娘,极尽各种美化,看不见丝毫瑕疵;每天一次又太频繁,坚持不了十天就感到烦躁。而一个月的时间恰到好处:一年下来不过十二次,每一次的记忆点不至于混乱,即便没有呈现完整的文字,也能在大脑里形成清晰的重播。
所以,让我猛然回忆自己的2017,我支支吾吾,抓耳挠腮,最终只能蹦出俩字儿:活着。
这一年,我每天都在吃饭,隔三差五地喝酒,没有一道菜让我记忆深刻;
这一年,我听了几千首歌(网易云告诉我的),但没有一首歌,真正让我记忆犹新;
这一年,我抽了一包又一包的烟,最爱抽的依然是中南海,这和2016/2015没有区别;
这一年,我赚了点钱,又买了一大堆东西,支付宝把账单发给了我,但我也不记得到底买了哪些东西。
这一年,家人身体都还行,朋友们依然龇牙咧嘴,坐在酒桌上胡咧咧。
对于2018,展望不是没有,但它们很多都在天上飘着,索性就飘着吧,什么时候生根发芽了,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否则,展望就是我的个子,绝没有“噌一下长高了”的可能。
只有一点,是我在2018年真正希望做到的:
音频小节目200期,日抛200期。
因为,它们不受限于别人,不会被客观因素所影响。能不能做成,只要看我自己就OK。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