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的本质

作者: 张巨哲私域变现商学院创始人 | 来源:发表于2022-01-02 20:37 被阅读0次

什么叫自在?

有人说,自在就是我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不受限制。

又有人说,自在就是我不想干什么就能不干什么,有拒绝的资本。

太多的人觉得自己很累,主要是由于“事无止息、身不由己、行为所愿”所造成的。

而这种累、这种不自由,不仅仅是身体上还包括心理上。

故古有云:

手束足缚者,有二,其一为实缚:居无定所、食无常供、衣不随季、家无余财;其二为虚缚:顾他人之念,守知见之执,贪旧日之功,念一时之平,图一生之安。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既然不自在包括身体上的“实缚”和心理上的“虚缚”,那么,直接解决这两者不就行了吗?

没那么简单。

咱们先探究一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当一个人在物质条件匮乏的时候,他对精神上的要求是比较少的。也许一顿丰盛的食物或者一件漂亮的衣服就会使他感到巨大的快乐。

当一个人物质条件丰富,他就需要获得更多精神上的富足,而且,收获精神富足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他不会再因为一顿丰盛的食物或一件漂亮的衣服而感到巨大的快乐。

所以说,一般情况下,“实缚”(身体上)和“虚缚”(心理上)就像阴阳的关系,它们的强弱会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实缚”越强,“虚缚”越弱;“实缚”越弱,“虚缚”越强。

那么,如果要获得自在,就需要在“实缚”和“虚缚”中找到平衡。

《道德经》说: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负担着阴,环抱着阳,阴阳相互中和,形成和谐的状态。

“和”就是和谐、平衡的意思。

如何达到平衡状态?

就是我文章中经常提到的“守中”。

“守中”的关键在于损补。比如说要达到自在的目的,就需要在“实缚”和“虚缚”中达到平衡,当心理上困顿不自在了,就需要“损实补虚”,当身体上困顿不自在了,就需要“损虚补实”。

这也正符合了《道德经》所言: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意思是:自然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所以说,如何才能达到自在,关键是有余且不盈(过剩)。因为过剩就会陷入“物极必反”的境地。

总结:

自在之道,在于积余,积余不足,是有行困,积余有过,是有行累;积余之道,在于守中,守中之道,在于损补。

但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明白“言自在者,非自在也,因非自在,故得诸般自在”。

这篇文章字数不多但信息量巨大,需细细品味,知道而易行。

相关文章

  • “自在”的本质

    什么叫自在? 有人说,自在就是我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不受限制。 又有人说,自在就是我不想干什么就能不干什么,有拒绝...

  • 《我的痛苦》

    1. 我的痛苦,多数也像众生的痛苦,众生本质上却也相差不多。 2. 欢喜应能自在,自在愈令欢喜。

  • 自由

    一般情况下我们很多人会把自由自在这个词放在一起来读,但其实“自由”和“自在”有本质上的区别。 “自在”是你自...

  • 叔本华丨 意欲只能通过智力这一缰绳加以引导

    意欲只能通过智力这一缰绳加以引导 意欲作为自在之物,构成了人的内在、真正和不可消失的本质。就其本质而言,意欲却是没...

  • 帕帕奇Papaji:跳入永恒

    提问者:帕帕奇!什么是解脱自在? 帕帕奇: 解脱自在,是认出你自己根本的本来原态,认出你自身真正的根本本质,本性本...

  • 萨特的存在主义

    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家,是二战后法国的精神导师。 萨特认为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本质先于存在,...

  • 人的本质

    人要怎么去获得一个本质,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模仿物。和人对立的物是自在的存在,它有一个固定的,确定不变的本质。 人通过...

  • 认真是我的本质,自在是我的写照

  • 活出自在喜悦145--看清观念的本质

    基于某个观念之上的变革,并不是真正的革新,因为观念不过是对某种限定、环境做出的反应罢了,而基于限定之上的行动是不会...

  • 自在喜悦208--净化心灵,认清问题的本质

    迄今为止,我们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导致了其他的问题出现,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悲伤和痛苦。根源就在冲突以及缺乏对问题的认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在”的本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qht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