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
中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是值得被世人认真研习的,而中国文化里的二十四节气,更是刻在炎黄子孙里骨子里的文化和传统。
众所周知,今年的冬奥会开幕式正值立春,立春,是如沐春风,是春回大地,更是布谷鸟开始与人间的邂逅,立是开始,春是阳光,从这一天开始,开始与阳光相拥。而此美此景,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江南,此时的乌镇该是更加让人流连忘返吧,那一江春水此时该是已经褪去了冬季的萧瑟,开始重返明艳了吧。
最值得期待的节气当然是谷雨,谷雨谷雨,顾名思义,雨生百谷,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大意就是说的谷雨所带来的雨水,让浮萍也开始生长,开始出现绿色,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此时的布谷鸟已经停留在翠绿的枝头,最是那一缕碧绿,最醉人心神,令人驻足,流连忘返。而此时的江南,那一江春水,泛着碧绿,最是沁人心脾。路旁的无名小花也开始竞相开放,点缀这个世界的美好,翠绿的叶子绿油油的,几乎可以浸出水来,让人生出无尽的幻想,人间三月天仿佛已经到来,有时候看的久了,让人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梦境。而几乎也是在谷雨时节,开始出现“春雨贵如油”的好气象,最是一年春好处,丰沛的雨水也开始浇灌谷物庄稼的生长,因为冬季而干涸的大地也尽情的享受着这大自然的馈赠,最珍贵的东西往往也是最自然的,这是规律,也是事实,人们也开始趁着这个季节在水乡的湿漉漉的土地上,插上秧苗,等待着丰收,在这插秧的过程中,人们也是饱含希望,正好应了谷雨这个节气,让人充满期待,让人心生向往。
江南地区的谷雨时节,恰正值阳光明媚,万物和谐,荼靡花开,柳花风淡,千芭浓丽,最是出游好时节,约两三知己,看垂柳于湖面倒影,翠色欲滴,远处田野,一望无际,令人不由欲移身前往,亲抚细节,宛如特写,亦或一枝叶,露水欲滴,繁花似锦,每一帧都是热爱,无一幕不让人驻足,无一处不令人由衷感叹造物主之神妙,在不舍中,暮色终究已来,即便略有疲惫,内心却愈加溢满活力,身心溢香,至家几日,仍旧香气萦绕,乃至唇齿留香,仿佛一游便得了整个春天。
值得一提的是,洛阳的牡丹也几乎是在谷雨时节开始竞相开放,仍然记得洛阳国花园里,开始初露蓓蕾的牡丹,在熹微里,在暖阳下,在暮色中,不同的时分就有不同的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尽情的绽放出来。因此,在有的地方,牡丹花有时候也被叫做“谷雨花”。
谷雨过后,就是立夏,其实就是春末夏初,立夏在人们通常的记忆里,往往是代表着碧绿的垂柳,如约而至的五一,各地游玩的场景,细细品来,立夏是休闲和希望的别名。立夏是一个充满幻想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季节,江南地区的立夏更是美上加美,此时,泛舟湖上,看垂柳之倒影,品湖色之欲滴,聊人生之幸事,可以赛李白当年之逍遥也。立夏,立在记忆里,夏在生命之树里,常青藤,多蓬勃。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盛夏时候的江南,它的美是独特的,也是天然的,正是仲夏,时至芒种,一望无际碧绿的荷叶,交织在一起,鱼儿在水下嬉戏打闹,争相追逐,是美景,亦是快乐。这些画面,定格在记忆里,是风景,也是纪念,甚至也是里程碑,无法超越,无法企及。芒种时节,基本上是高考时分,此时倘若在北方,成熟的麦子发出的麦香该是莘莘学子们学习倦怠时候的神器吧,自带有消暑怡神之效。“芒种”是麦子成熟的时节,因此亦有对“芒种”的含义解释为“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增添了麦子收获,既涉及南方的水稻播种,也涉及北方的麦子收获。此时,正值盛暑,播种水稻或许是一件辛苦之事,但是在水乡,在荷叶盛产的地方,热了,摘一片荷叶驱散炎热,驱逐烦躁,稍作停顿,继续播种,种下的是粮食,也是希望,更是朴实无华。民间把“芒种”称为“忙种”,亦是“芒种忙、忙着种”。说明到了这个时节,已是农业耕种最忙的季节。民间有“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的谚语,这意味着这时节已是较晚的播种期,必须抢时播种。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其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其实这样品来,二十四节气也是用来指导人们的最佳标准。
立夏已过,等待人们品了夏天的乌镇,观赏了河畔的垂柳,听过了池塘的蛙声,观赏过了黄鹂鸟枝头停留的画面,在日复一日的愉悦中,就到了秋天,看过了红红的枫叶在阳光下泛着光芒,和着天空的蔚蓝色交相辉映,此情此景,斑斓了人们的记忆,梦幻了人们的脑海。
在我国民间,“露水先白而后寒”之谚言,其意为经过白露节气后,露水从初秋泛着一丝凉意转为深秋透着几分寒冷的“白露欲霜”。正好应了那句古诗“寒露惊秋晚”,从初秋过渡到深秋或许就是某一个自己不曾注意的瞬间罢了,感受或许还停留在“露从今夜白”,早晨却已有“朝看菊渐黄”的感慨。从洁白晶莹的露气转为寒冷欲凝,随着寒气增长,万物也逐渐萧索,秋季是一个热与冷交替的季节,从初秋到中秋,深秋,是意境的变化,也是心境的陡然,是景色的陂陀,也是心路的成长。而我个人而言,更喜欢深秋,更喜欢寒露这个节气,江南的深秋,去过的人都知道,不管远观还是近望,绿中泛黄的碧色,火红的枫叶,凉亭下,长廊边,约三五好友,一起品茶赏景,实乃人生之大乐也。枫叶的树枝有些已经覆盖了亭顶,叶子散落的落在亭檐上,别有风景在心头,这时候的定格或许就是永恒,一得永得,是值得有生之年的每一个时刻都拿来铭记和回味的。它的美,哪是凡夫俗子们用文字可以描述出来的,即便穷尽所有辞藻,一旦落于笔下,相比于美景,也显得黯然失色了。所以也才有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的美句,寒露时节,在北方,上香山观枫叶也是一种习俗。此时,祖国的菊花也是开的大好时候,菊花是一种寒气越重反而开的越加繁盛之花,寒霜露重之下,它的美、它的国色天香,醉人心头,惹得不少行人纷纷驻足停留,菊花为寒露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处处可见到它的踪迹。它的盛开接近重阳节,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称“菊花节”,江南人酿制的“菊花酒”也成了精品尤物。
江南地区的寒露时节,人们除了赏菊花,还有吃螃蟹、钓鱼的习俗,此时阳光已弱,鱼儿开始往浅水区游动,因此清澈易见,“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钓的是惬意,也是随心,也是情怀。
走过秋天的寂寥,迎来了冬日的暖阳。“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时节的冬天,已经过了一半,对于春天的期待已经在慢慢实现了,江南的冬景此时已经失去了深秋的那种独特韵味,深情凝望,刚下过雪的湖面和枫林,已被白雪覆盖,无比纯净,白雪无瑕,即便是深冬,也想要伫足停留,凝神敛气,不敢高语,唯恐亵渎了这美,这天地,这是一种多么让人可望而不及的美景。秋天的凉亭还在,此时已经显得傲世而立,肃静而立,遗世而独立,拒人以千里。此景,是谓江南也,此时,是谓冬至也。
冬至之江南,仿佛一身素衣而袭,萧而不寒,冰而不冷,拱形的桥梁倒影在清澈的河面上,成了一个圆形,是谓冬景,亦是谓仙景。小桥人家,此时家家户户门口的灯笼,便愈加通红。远观,可谓红素相应,天地一体,红为雕琢,为点缀。
湖面,未凝冰,远处的湖面之上,偶有几帆,映在湖面,此画为实也。
全国各地的冬至,都是个如同春节一般的日子,都是要不同于往日的,南方吃汤圆,北方吃饺子,喝祭灶汤,热气腾腾的过这个“大年”,在北方,相传有不吃饺子冻掉耳朵的说法。“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冬至时节的梅花也是一大盛景,别有一番美丽在心头。
品二十四节气,如同品一卷长画,画面博大精深,尽展中国大地之深邃,借由一代一代人相传,也绵延了所有炎黄子孙的生命。它融在了我们的血脉里,刻在了我们的骨子里,唯爱传承,唯意深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