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5
新年伊始,共读有关心灵书籍,有些许兴奋与好奇。小时候的年代,推崇“心灵”美少年,小时候的我,定义此少年一定是善良的,喜欢做好人好事的。至今对于“心灵”依旧在认知上存在偏颇或固见,期待,从本书中,能获得新的认知与见解。
在序曲中,作者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灵性课程的起始经过,并创建了灵性修行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课程,受众于民众。
第一章,“我是否好好爱过”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来源于心的力量,行使于爱的动力,体现于真实的当下生活。
“慈心观:愿我充满慈爱 愿我安好 愿我安详自在 愿我快乐”从爱自己开始,每天复诵一到二次,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钟。一段时间后,扩及到自己的恩人、亲人,朋友……,这样的练习,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平静下来,并和自己的心联结。
第二章 停止战争 有生命的地方,一定存在战争。因为我们固有的追求常态与肯定与认可。当生命在不经意间出现偏差,我们本能会警觉,会判断,会恐慌,思考该如何?
于是,战争起源于内,表现于外。因此,停止战争,从内开始。当我们遇到无常,遇到违背自己意识的事件时,先是内观自己的身体的反映。从身体中觉察 ,敞开,接纳事实。
在真实存在的实像中,觉察,接纳,敞开自己的真实意识与行为。寻找,发现伟大的平和之心,从中停止对抗,拥抱悲伤,痛苦,哀伤,喜悦。
停止内战的冥想:舒服的坐着,自然呼吸,关注呼吸,注意任何身体的感觉。特别是你一直奋战的感觉,紧张或疼痛。不要试图改变他。只要用充满兴趣且温和的专注力注意他们。像你惊艳到的一切敞开,不要挣扎。放下对抗让心柔软下来。
2020.1.7
第三章 坐定 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方式,并坚定的紧守这种修行方式,直到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盏灯。
条条道路通罗马。没有唯一的修行道路,只有适合自己的修行的路径。修行的路途中有老师,有同伴。始终如一的,信任老师,并在老师的带领下与同修人,进行系统化的修行与训练。
在修行中,不断的体会自己的感受,包括悲伤、寂寞、羞愧、欲望、懊悔、挫败与快乐等。接纳就好,用智慧与理解的心接受事实。
坐定的是修行的方式与开端;是修行的外显形式与内在力量的完美结合。修行从此刻开始……
坐定的禅修:让身体舒服的坐在椅子或坐垫上。以稳定、挺直与大地联结的姿势坐着。闭上眼睛并让注意力转向呼吸。让呼吸自由的转变身体。让每一个呼吸都带来平静和安适。
2020.1.8
第四章 必要的疗愈
曾经的我对于疗愈的无知和不懈,显现的那么苍白无力。但是,因为自己身体的原因,在跟随中国心理化赵老师一行导师的系统学习一年后的今天,对于疗愈的理解有了360度的全方位的重新认知与敬畏。同时感谢与我相伴共修的姐妹们!
从爱自己到停止战争,再到选择一种人生修行方式的启程,到实质性的疗愈,给我们步入修行轨道的同修者们,带来了实质性的力量感与认同感。
培养疗愈的专注力:舒服而安静的坐着,让身体轻松的休息。轻柔的呼吸。放下过去和未来的思绪记忆和计划。只专注在当下。让你珍贵的身体展现最需要疗愈的部位。让身体的疼痛紧张,疾病和创伤显露出来。用仔细温和的专注对待他们。
第五章 训练小狗:观呼吸
任何事情,在选择开始后,一定需要练习,而且是刻意的坚持不断的练习。
人生的修行,更是如此。观呼吸,是觉察生命状态的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方式。历时一年的内在成长课程中,始于观呼吸,修行于呼吸中,在一吸一呼中,觉醒当下的时刻,并游离于呼吸中。
“你是否注意到呼吸间有停顿?开始呼吸是什么感觉?呼吸结束时是什么感觉?呼吸停止的空当是什么状态?开始呼吸。那种像呼吸的冲动是什么?呼吸如何反应你的情绪?”
“请一定要记住,我们训练小狗时,最后是想和小狗成为朋友;同样地,我们必须练习把身心当成朋友。”
建立每日禅修的习惯:选择适合的空间与时间,进行每日的禅修功课。将禅修视为洗澡或刷牙一样固定的习惯。呼吸练习,是练习禅修的绝佳基础。
2020.1.10
第六章 稻草变黄金
在这里,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黄金,但是,却视黄金为稻草。
于是,我们不断的羞辱自己的,逃避困苦与矛盾。
当我们开始关注呼吸,关注慈悲心,关注自己,停止战争,开启自我疗愈模式,踏上真诚的修行道路的此刻,我们觉察到黄金的自己。
并开始认识到犯错,是人生就是在不断的纠错中,成长与臣服。洞见与修行并驾齐驱。
冥想:深思的困境“到目前为止我如何对待这个困难?我如何因为自己的反应和对他的反应而受苦?这个问题要求我放下什么?哪些苦难是无法避免的,我打算接受吗?他们教导我什么重要的人生功课?这种处境隐藏了何种价值?”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中……
2020.1.12
第七章 为魔鬼命名
的确感受到每天午餐后的慵懒与昏沉,不知为何?同时体验到骄傲之魔在驱除其他魔鬼之后的控制与得意之情。这又是为何?
上一章的沉思依旧在路上。对于这一章的理解更是懵懵懂懂……
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贪婪、匮乏、愤怒、恐惧、无聊、批评、昏沉、烦躁、怀疑的意思及在每天早上的静心中去感受。
冥想:选一个禅修中最常见的不耐烦,持续一周在静坐中观察它,觉察它。
第八章 困难的问题与固执的访客
在觉醒与修行过程中,出现任一的问题与访客,需要作者友情提示的五种方式面对。
放下,我似乎可以领悟到一些皮毛,或许是作者所言的逃避、批评。或许是表象的暂缓,真正意义上的放下,依旧需要练习。
能量的转化,似懂非懂,但愿在日后的修行中,有所体会。
目前觉察到自己搁置一旁的能力,在逐步提升,在觉察中提升,这个在我理解应该是智慧心的觉醒吧。
觉察与想象的行动,目前还不曾有过练习,从明天开始试着按照作者的练习步骤,感受一下。
第九章 灵性的云霄飞车:拙火与其他副作用
副作用,这个词,在药物治疗层面,听到的最多。在这里出现,我理解是,行走在某条道路处,偶尔会遇见从小岔口出现的事物,我们或许会因此与阻,或许会促使我们加快行程的速度,但是,不会影响到我们前行的方向。
作者提到的7大脉轮,曾经在赵老师的课程中,有了一定的认知与体验。至于全情的敞开与觉醒,仍然需要很长的时间,跟随老师及自修,才可以做到吧。
超喜欢这句话“心的道路会带领我们体验现象世界无穷的丰富,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碰触、去思考,并在一切的核心发现心的自由和伟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朵人性之花,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自身特别的周期来绽放,所以不需要刻意指挥身心的特定能量。我们的道路既不是渴望它们,也不是害怕它们,真正的道路是“放下”的道路。”
第十章 自我的扩展与消融:暗夜与再生
觉醒的境界,从开始上课到目前,只能说是有了觉醒的认知,至于境界尚可无从谈起。
似乎对“修行的旅途就是打开与放下”稍有感悟。
第十一章 寻找佛陀:一盏照亮自己的灯
当自我认知的层面达到一定的深度,觉醒的敏锐度达到一定的高度,才会沿着属于自己的那一盏灯的方向,徒步寻找并照亮自己那一盏灯。
生命在关系中自由。仁慈的心并不完美,但一定是平静的,智慧的。
第十二章 灵性生活的周期
周期,趋势,宇宙法则,人本生存法则。唯有我们内心认可,接纳周期及趋势,并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周期及趋势,以臣服的心境感悟周期及趋势。
灵性生活的周期及方式也不例外,他存在周期及趋势。每一个生命阶段都有灵性层面的意义,我们尊重生命的自然周期,方可提供助长灵性的智慧与经验。
第十三章 神圣之地,没有疆界
宇宙、自然界、人生是完整的。他们包含月圆月缺,春夏秋冬,喜怒哀乐……
任一单一的纯粹的修行,是违背规律的。
分裂源于早年的创伤。早年的创伤会影响到我们对于灵性生活的理解及修行。真正的灵性是远离区隔和分裂、拥抱人生所有面向的持续活动。
我这样理解,灵性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单一的禅修或独守寺院,而是在真实的情境中觉察,感受万物,不论流露出何种情感,我们以觉察平静的心面对,穿越就好。当然,这样的面对及穿越需要一个练习的过程,需要一个时间的践行。
冥想:区隔与完整部分需要纳入如常的冥想活动中,跟随问题去感知。使自己专注于当下的时刻,感受呼吸,让慈悲的心扩容,再扩容。
第十四章 我是谁:无我或真我
“我是谁”永恒的话题!发现自己本真的天性,需要灵性生活的指引与践行。
生命的流动的,而非固化的。如果我们一味的紧握我们所要的物质享受,外在的光鲜亮丽,固化身份认同的时间里,将无从谈起真我及无我。
当我们以内心世界的慈悲与爱,去探索世界与生命,去践行自己本真的使命时,真我与无我,并存。
冥想:“我是谁”。与同伴在舒适的静心后,一起进行互问“我是谁”。在自然的融入过程中,更加了解自己的真实身份。
第十五章 慷慨与慈悲
真正的慷慨,是自己内心充足且自愿而付出的一种物质或精神的分享行为。他有自己的发展特质,我们需要遵循这项特质逐渐成长,否则将会出现假性或不健康的慷慨形式。
慷慨布施分为三个层次:犹豫的给予、友爱的给予、高贵的给予。我们需要学习分辨慷慨布施的能力及智慧。
冥想:将哀伤转化成慈悲
第十六章 你无法独自完成:寻找老师的带领
人常说:老师是我们的第二任父母。自打我们离开父母的怀抱,步入学堂开启,跟随老师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她的生命状态一定是影响我们的。当然,学校期间的老师我们无从选择,但是,当我们开启灵性生活时,一定是需要老师引领的。因为在这个常人少走的路途中,会遇见我们无从遇见过的问题, 需要老师及时点拨与调整。
灵性的生命状态,一定是需要选择适合我们的老师跟随,且加入内心认可度极高的世系中不断成长的过程。
第十七章 心理治疗与禅修
曾经以为心理问题与禅修遥不可及,和不可思议。属知障范围。
但是因为身体的原因,参加心理化的课程,在课程中对于心理问题、禅修有了全新认知。而且极度推荐所有人参加有关心理疗愈及禅修课程,并且一定是以家为实修场所的课程。
赵老师在课程中,也一再强调灵性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忽略身体感受,一味追求脱离现实生活的一种方式。
自由的生活,需要一种方法 。那么开始学习心理治疗与禅修的技巧,并练习这种方法。唯有此可以深入了解生活是一个整体,我们需要具备好好爱人及自由生活的能力。
第十八章 皇帝的新衣:老师的问题
“当知愚人、智者,佛性本无差别……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老师是学习的引领者,如果一味的崇拜而放弃原则,去追寻所谓的灵性的生活,我想只会是伤痕累累。
作者在第十六章节,阐述了如何寻找、判断适合自己指引老师的方法。
老师和我们一样,不外乎“人”。他只是比我们更早,更专注的接触与学习,练习灵性生活而已。盲目的崇拜最终还是会伤害到自己。
正如作者所言,选择与跟随,至关重要。
第十九章 业:心是我们的园地
对于“业”的理解,我始终是模糊不清的,在本章中,我似乎有一些懂了,但又有一些含糊和不确定性。
对于“因果”我确定理解,但是修要修炼业习制约下的人格。作者所提到的三种类型,在日常生活中我或多或少都存在此倾向的问题,我顿感尴尬啊!
于是,我着重翻看第三部分“在业中学习”。作者提到,学习认识我们的身心,并在其中觉醒。觉醒,在之前的几本书中,也曾涉及到。但是,我始终处于探索状态。
回顾之前的阅读,加之此书的讲解,我这么理解。觉醒,需要刻意练习,以关注呼吸为原点,以静心、禅修等为主导,通过练习不断的去觉察生活情境,从而有意识的去选择回应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追寻的心的智慧与慈悲平衡的生命状态。
在高速发展,物质生活至上的现实生活中,更需要我们不断的练习寻找自己的本心。寻找自我天性,按照天性探索属于的一片天空。
第二十章 扩大修行的范围:不分彼此的心
修行在家庭里,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仅是在寺院,在禅修里。
正如作者所讲述的一样 “扩大修行的范围。家庭生活需要我们一再付出全心和全然的关怀,……困难的处镜需要我们持续以爱和智慧来面对,因而碰触修行的精髓,并发现真正的灵性力量。许多文化把养育出智慧健康的小孩视为一种灵性行动,……我们的孩子就是我们的禅修……”。
我明白了孩子是家长进步与修行的源头。明白了赵老师在课堂上一再强调,在课堂学习,在家里实践的良苦用心,或多或少的明白了心理化家庭教育的核心宗旨。更加理解与感恩赵老师的教育大爱。
热爱生命,走入世界。
第二十一章 灵性的成熟
“以道为中心的人,可以去任何他想去的地方而没有危险。即使在巨大的痛苦中,他仍认识宇宙的和谐,因为他在心中找到安详。”需要怎样的历练,才可以获得?
非理想主义,仁慈,耐性,活在当下,整合而体证的神圣感,质疑,弹性,拥抱对立面,智慧而慈悲的关系,平凡,需要上述十个面向的成熟,方可做到灵性的成熟。乍看上去,好“高大上”啊!!
对于智慧而慈悲的关系,之前我很是费解和无从做起,更是难以平衡他们之间的关系。现在我可以理解为:敬畏万物,与万物联结,从而以智慧和慈悲心处理各个关系。
细想,现实的我们,尤其是家长朋友们,对于孩子们的要求是否比之的要求更加苛刻?但,我们家长自己却避而不谈,躲而不修!
灵性生活,不仅仅属于出家人,应该是属于我们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至少应该是家长朋友们的补修课,从而与孩子和睦相处,建造健康的亲子关系,共修家庭花园。
第二十二章 伟大的乐章
“心制造的悲伤是可以解开的,我们可以释放自己的悲伤,向超越所有故事的伟大乐章、向永恒的法则敞开。我们可以在一生中实现自己,同时又自由地活在期中。当生命故事不再束缚我们,我们就会发现故事中伟大的部分。我们发现在男性女性、父母子女、地球重力与四季变换的种种形式的限制中,就是我们寻找已久的自由与和谐。个人的生命是整体奥秘的表现,我们在奥秘中,可以安住于变迁的核心,所有世界的核心。”
成为修行者当中的一员,开启平等心禅修模式,在觉醒中释放悲伤。
第二十三章 开悟就是与万物亲密
“灵修就是关于吃,我们在哪里吃、吃什么、如何吃。我们常常试图吃别人,却不让别人吃我们,佛陀看见这种苦难而流泪。”好形象且贴切的比喻啊!
这种说法同样适合于现实生活。
古老而久远的探索之谜“爱”,成为我们人类为之追逐而永不放弃的话题,灵性生活一样,从“爱”开始。
“爱”在此刻,“爱”在当下,“爱”在觉醒里,“爱”自己。
亲密关系是“爱”的延伸关系。是我们幸福日子的根基。然,亲密关系,需要学习,但是,为之学习的且有意识学习的为数不多……与自己亲密,依然是亲密关系中老大,首先学习与认知如何与自己亲密,其次再探讨亲密关系。
读后感:阅读此书对于我是一种挑战!她带领我正确认知了灵性生活,认识到冥想理论的科学性与实修性,从而不断的坚定了冥想的练习与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