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laimer:我博客里所有关于[活动运营]的分享,主要针对的是以非商业盈利和推广为主的,注重知识分享、交流、开放性,社区型的活动,有一些商业品牌现在也会进行一些知识分享型的品牌活动,也可以归到这里面。一般来说这类型活动预算不多,也不依靠活动本身产生可以支撑核心业务本身的现金流。
写在前面
这是第一篇正儿八经讲做活动运营的博文,就先说一下自己的背景。我2012年研究生毕业在芝加哥开始做科技记者,报道芝加哥的创业圈,也有机会参与很多芝加哥创科社区组织的活动。回来之后觉得这种知识分享型的社区氛围很好,于是开始了社区运营之旅。从2014-现在,我亲手运营过四个质量比较高的非盈利性社区:YCom创业课、港漂IT圈、Startup Grind深圳(微信:startupgrind)和Salad Pro。从策划主题、到找嘉宾、找场地、写文案、做推广、找合作、做签到、做主持、做回顾、基本上活动运营一线的每一项工作都亲力亲为过。而结果也是令人欣喜的。我致力于做中小型、高质量人群、高质量的交流、高质量的内容、开放型的知识分享社区。而我经手的每一个社区,我相信自己都做到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有自己的全职工作,也没有盈利的压力,我相信自己只是个业余的活动组织者,不能跟真正的活动运营相提并论(而且我从来不会设计一些数据统计,这个是未来需要学习的),但是我希望把这个旅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分享出来,一是让自己可以更好的成长,二是如果能帮助到其它的组织者,何乐而不为。组织者本身就应该抱团取暖,共同成长。这一系列文章会写多长我也不知道,也不会更新得很频繁,但是会尽量督促自己写下去吧。如果你对做活动有什么问题或者困惑,欢迎发信到:geng@startupgrind.com 要相信,你不是一个人。
3个tips帮助你在没有大咖的时候做一场好活动
如果说一场好的知识分享型的活动的组成要素的话,我会把嘉宾质量放在第一位。一个有历练、有表达力、对话题有敏感度,愿意分享干货的嘉宾给一场活动带来的魔力是无法估量的。很多时候一场活动火爆,我们组织者不能给自己太多的credit,其实不是文案炫啦,也不是推广做得好,不得不承认就是大牌名字的品牌号召力。你说你请雷军罗永浩来,我相信文案就留一个报名链接也会轻松超过500+的sign-ups。有一次香港做活动请来马爸爸,那真是一票难求啊。其实多少人又是真的去学习阿里巴巴的创业经验呢?这就是品牌号召力。
大部分的时候,组织者们遇到的困境是,我请不到大牌的嘉宾。大牌们要么没档期,要么不愿意上你的活动,要么在异地,要么你没有出场费的预算,要么你根本没有认识他们的渠道。
你萌就说有没有!
然而我们面临的现实是,在这种时候还要做一场好的活动,要给参与者带来价值,要和嘉宾创造有价值的访谈,帮助嘉宾的品牌得到提升,同时也帮助你自己巩固这个社区的品牌核心价值。这时候才是真的考验运营能力的时候。有一次我看Re/Code的联合创始人Walt Mossberg和Kara Swisher访谈Elon Musk,Kara可是少数被乔布斯允许可以近身采访的大牛科技媒体人呐,但是她问Elon的时候就是非常简单的几个问题。当上等的食材放在你面前,大厨用最简单的烹饪就可以做一道好菜。
现在我讲一次我自己处理在没有top-tier嘉宾和品牌的时候是怎么做了一场效果很好的活动的。也是我在这个领域的探索,更多的思考欢迎和大家一起探讨。
今年做Startup Grind一次活动时,我们有一位很棒的创始人。但是我遇到困难是,他的名字不像雷军罗永浩这样自带品牌号召力,更关键的是他们公司的品牌也不是“Uber”、“去哪儿”这种创业大鳄。我几乎对结果不报希望了,有点自我放弃的感觉。但出乎意料的是,那次活动我们的效果非常好,现场轻松到了100+sign ups(而且活动当天是巨大暴雨),嘉宾分享了非常多有价值的内容,很多人也表示收获良多。我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呢?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不管你的嘉宾是谁,get to know them personally
其实这不是我自己悟出来的,是这个嘉宾“教”我的。一般来说,对组织者都不会在活动开始前personally去跟嘉宾沟通。尤其像我们这种,义务性的组织者。在写文案的时候,大多在网上搜搜千篇一律的bio的写法,各种title,再大不了抄一些36kr的访谈文章,看看视频啥的就对付了事了。但是这个嘉宾在活动前1个月就约我面谈。最开始我还觉得有点大动干戈,事实上见面时也没有聊特别多真正有关活动的事情。但是这次见面我最大的收获是,我实实在在地亲临了他的“气场”,我感受到他自带的属性,是冷是热,是甜是酸,是幽默搞笑还是严肃知性,是滔滔不绝还是严谨精炼,他内心的热情是什么,care的是什么,谈到什么话题的时候会兴奋起来,会抑制不住分享的热情,而对什么不感兴趣,他的boundary在哪,他怎么样应对不想聊的话题,这些你根本无法在网上搜索的条目中搜索到,更不用说感受到。而这中间的每一个信息点,都决定了你这场访谈是否成功,你的文案怎么突出重点、你访谈问题的设置、你在现场如何调动嘉宾和观众的互动。
这也让我想到2年前我在芝加哥看37signals的创始人Jason Fried的访谈,觉得他是个特别踏实、谦和的生意人,结果网上查找他的访谈,却发现他被描述成一个非常有攻击性和刻薄的人。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组织者不要过于依赖网上的报道来get to know your guest,跟他们约时间,面对面的聊聊,哪怕只有30分钟,我相信你会对你整个活动策划的把握有完全不一样的视角。
第二:认真的准备文案,准备问题,准备、准备、准备
在和这位嘉宾谈完之后,我发现尽管他不是一线大牌,但是他拥有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也特别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创业本身也有独到的视角,我当时就明白这次访谈一定能给参与者带来价值。于是也帮助我自己重建了对这场活动的信心。在准备活动文案的阶段,他也给了我很多建议。所以我们的活动一推出去,就已经有非常好的效果了。这时我才慢慢地相信,“用心”和没有用心,你是否找到了别的媒体没有找到的视角,公众是能感受到的。还有一点就是在活动准备的最后阶段,我设计好了访谈问题。这位嘉宾也给了我非常有价值的建议,比如要有一些关于business的问题,同时也有关于人本身的创业经历和成长历程的问题,最后穿插给未来创业者的建议。因为提前准备好了这些问题,首先现场主持人就对访谈有了把控,嘉宾也大概齐知道怎么发挥,同时我们留有了空间给台下的观众来发挥。在后来写活动回顾的时候,我发现额外的bonus是我几乎不用去想文章的结构,直接按照问题和回答来就已经很好了。
第三:和兴趣相关的社区达成合作
最后一条经验,就是找到和你有兴趣一致的社区作为合作者。我们那一次活动是突出“女性创业者”社区,我们找到了深圳三家有关女性成长和创业的社区:Lean In Shenzhen、Lady 1st和WeLink,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品牌效果。所以我后来经常告诉自己,不管你自己觉得你可以触达到多少人群,这个到达率一定是非常有限的。要把这个曝光提升一个量级的唯一办法,就是发展你的战友群。广泛的争取你的队友,但不是盲目的争取,要找到双方共同的兴趣点在哪里,你如何为对方的社区带来价值。
总而言之,不管你拿到手的是怎样的嘉宾,你要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兴奋点”,都有一个一提起这个人的眼睛就会亮起来,会兴奋得恨不得跳起来,会倾囊诉说的领域。作为组织者,你的工作就是要找到这个点,点亮这个点,将这个点带到你的活动上,展示给台下的人,你就成功了。
祝每一位活动组织者都天天有好嘉宾。
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有兴趣,或者也有想要分享的tips,留言给我或者发信到:geng@startupgrind.com 一起来做好活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