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霜降刚过,正是秋色斑斓之时。
看到作协群里消息,知道《飞天》杂志社的编辑赵剑云老师来敦煌,颇为高兴。早早就赶到了指定的地点→图书馆书吧。
一路上,呼吸着新鲜空气,看着金秋的美景,想象着赵剑云老师的模样,非常期待这场读书分享会。
二零一四年的六月份,在敦煌举办过一次写作高研班,为期大约一周时间。记得,在那次活动中我就曾经见过赵剑云老师。那个时候的她,爱玩,我们一行人在阳关采风,她喜欢骑马。在淘趣书吧,喝啤酒吃羊肉串,笑声响亮。
听她的名字,以为是“醉里挑灯看剑”的西北男儿。其实,她更像小巧玲珑,温柔似水的江南女子。
只是时隔多年,岁月会不会在她身上留下印痕,不知她有没有变化?
当我到图书馆时,作协的一些老师都已经到了。大家亲切地聊着,谈着和写作有关的话题,气氛友好而祥和。
赵剑云老师和夏慧老师(二)
在赵剑云老师和几个随行人员进来时,我还刻意的看了一下时间,是三点半。真的好守时。
赵剑云老师,似乎变化不大。是一个女性知识分子固有的样子,淡定,优雅,甚至是朴实无华的,没有丝毫名人的架子。谦卑的如同脚下大地;高洁如路边,那静静绽放的格桑花。看似普通,当她一开口,你就知道,此女子不一般。
这次分享会,由作协帅气,儒雅的夏秘书长主持。他先是大概讲了讲赵老师的著作和获奖情况,还讲了她的学历以及在鲁迅文学院作家班进修的光辉履历。
可以说,她成名很早。十九岁就开始写作,一直坚持到了现在。所有成功的人,都是能坚持到底的人。她又是杂志编辑,一天就和文字打交道,工作上的便利,为她个人发展也插上了强有力的翅膀。
比如,她的代表作《结婚进行时》《一颗糖的温度》《风居住的地方》都非常有名。
在谈到创作《敦煌小画师》的初衷时,她说,这本书是对敦煌无数的无名的古代的画师致敬,也是对莫高窟第一代守护者的致敬。
在敦煌的新华书店或莫高书城随便看看,关于敦煌的书籍层出不穷。只要和敦煌两字沾点边,书都特别好买。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于是,主持人夏秘书长开玩笑问?赵老师,是不是也想吃敦煌饭?
赵老师微笑解释,她这算是第一次吃敦煌饭。但,想写一篇关于敦煌的长篇小说这个愿望早已心存多年了,只是在等待一个契机。
而且,为了完成这部长篇小说,她整整写了四年时间,春夏秋冬一千多天。她说,这篇小说,也是她写作生涯中最难写的一篇。因为涉及的艺术的,历史的,自然的,民俗的种种知识太过广泛,必须阅读大量的材料,不断的请教专家或者跑图书馆。
不过,她并不以此为苦,当小说出版之后,她反而很是欣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欣慰为自己所挚爱的敦煌尽了一份力。
(三)
《敦煌小画师》,叙述的是发生在七十年前敦煌莫高窟的传奇。那个时候的敦煌和现在的敦煌比,几乎是天上地下的区别。赵老师刻意设计了一个关于成长,关于奉献的曲折感人的故事。角度非常好。我们总说“文采不敌角度”,在这部书中有很好的呈现。因为写敦煌的作品太多了,可是从儿童的视角写的,这是我见过的第一部。赵老师用行云流水的语言深情讲述了主人公欣洁的母亲去世后,年幼的她和妹妹跟随画家的父亲来到敦煌莫高窟。从开始的不适应,厌倦,到慢慢被吸引,直至爱上莫高窟,最终成为一名画家的奇特经历。
我还没有拜读。据读过的朋友说,文笔非常美,写的特别感人,读着读着甚至会潸然泪下。
现场分享时,也有几位朋友深情朗读其中的精彩片段,觉得很有代入感。能很快的走进故事情节,让人展开想象,并沉醉其中。
赵剑云老师讲话从黄河之滨到大漠敦煌,有千里之遥。为了写这篇小说,赵老师说,她多次来敦煌考察。每次回家,大包小包背的都是有关敦煌的书籍。
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普通人无法体会的辛苦与孤独。尤其是写作,畅饮孤独之美,是必做功课。
(四)
曾国藩,喜欢看人。遇一人必详观之。所以,他看人非常准。谁适合当兵,谁适合领兵打仗,基本上不会错。
我也是,喜欢看人。据说,女人身上携带的雷达多,瞟一眼,衣服,包包,首饰,手机,大致就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境况。而,我则是通过她们的衣着打扮来猜测其人背后的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
人到中年,身体就如同行走的名片,能告诉陌生人很多信息。而,看一个人的身材,也能大略判断这个人是否认命。(当然,基因突变之类的,可以忽略)那些臃肿的,肥胖的,大多数,都是对人生没有规划的,不锻炼身体的,碳水化合物吃的过多的,懒惰的,甚至是自暴自弃的人。
而,赵老师,身材管理非常好。正面看是一个清雅的中年女子,看背影,貌似十八岁青春少女。不谈别的,仅仅是从身材管理上来看,就是非常自律的人。
自律的人,都意志力坚强的人。这样的人,也才能守住寂寞,坐住冷板凳,延迟满足,花四年时间来做一件事,写一本书。如同园丁,静静等待一株花,悄悄开放。
赵老师,本身就是我们甘肃秦安人。那是个一个小城市,从秦安到兰州,一路奋斗而来。成为甘肃“儿童文学八骏”,实属不易。相信,她能取得这样巨大的写作成就,除了天赋,一定与勤奋有关,与自律有关。
文友朗读在分享过程中,赵老师讲到几个关键问题。第一,是细节,她说,细节千万不能错。比如在写这本书时,涉及到敦煌的杏花什么时候开?当地的榆钱什么时候吃?敦煌都生长什么样水果?敦煌话怎么讲?敦煌的油坊是怎样的?七十年前,敦煌人穿什么样的衣服?如果得病了,怎么医治?都是反复求证的。第二,语言一定要干净清澈。因为是给孩子写的,仅仅语言流畅是不够的。赵老师用了一个比喻,她说,语言要美的像水洗过一样。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比喻,觉得极妙。
第三,她讲到文学是孤独的,也是苦的。大多著名作家,都是用生命在写作。比如,路遥。比如,陈忠实。深刻记得的一个细节是,陈忠实老先生在创作小说《白鹿原》写到小娥死的时候,大叫一声晕厥了过去。这样的作家,世界上可能没有第二个。
赵老师,我觉得也是一个用生命来写作的人。赵老师说,她写长篇小说,一般是在清晨到中午这段时间,不看手机,不回微信,不接电话,专心写作,整个人似乎都活在故事中,不能自拔。
第四,她讲到了文学新人,说,一定要坚持写作,即便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做为一个文学编辑看到某些写的很棒的作者半途而废,她会非常痛心。
这样的话,对那些坚持写了很多年,看不到希望,对写作又不愿割爱的人,是一种巨大的鼓舞。
赵剑云分享活动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一张集体合照,一声共同的“茄子”,为读书分享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会后,有签名售书的,有加老师微信的,都围在桌前。我因为单位有事,就匆匆离开了。
在回来的路上,我想,除了羡慕别人的成就。我不知道,我们下边坐的那么多(大约三十多人)本地作家,有没有人会幻想自己将来有一天也来这样一场激情的分享与签名售书?
实体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