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字康成,东汉后期人,是一位卓越的知识大家,他无意仕途,毕生醉心于学问,先入洛阳太学,师从第五元先等人,后到关西,师从马融。马融是当代大儒,名动海内,但郑玄之才,令马融都感到惊叹。
郑玄遍读群书,学兼各派,熟悉各种古代典籍和仪式制度,对诗、书、礼、易、春秋等经书皆能通晓,学成之后,他以布衣之身,躬耕于故乡北海,慕名而去向他求学的有数千人之众。三公府屡次征辟他,他都不就。后因黄巾大起,天下兵乱,郑玄先后托庇于陶谦,孔融,袁绍等人,深受敬重。何进,袁隗,袁绍都曾向朝廷举荐郑玄,他都谢绝,一心在家注释经书,教授学问。建安年间,朝廷派专使安车征他为大司农,他受命后,一到京城就称病归家。
郑玄先后著作百万言,对古代书籍的解释,被时人和后代奉为正解和权威,他在学术领域的地位和名望也不断上升,到了曹魏时期,其他各种学派都式微了,而郑氏学说成为显学,郑玄的再传弟子,成了魏帝的经学师父。后因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学术的传承也大受影响。郑玄的名号和事迹,也渐渐地被人所遗忘。但他对五经的注解有很多保存了下来,使得后代学者在解读古书时获益良多,故此被后代奉为儒学大师。
关于郑玄的结局,《后汉书》说他是被袁绍逼着随军,卒于道路。而曹操有一首诗,名为《董逃歌》,其中有“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一句,说明郑玄是在宴会之际,突发意外而终,当因心脏病之类。
两相比较,应当是与郑玄同时代的曹操的说法更可靠。不过这两种说法也未必完全矛盾:袁绍即使在军旅之中,也可能会召开酒宴的。
纵观郑玄的事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好学,博闻,专注,审慎的人,一位真正的学者,堪称学通古今,名动朝野,堪称有汉一代文化昌盛的标志与象征。比起同为学术大师的蔡邕,郑玄更加地不问世事,因此能在十室九空的乱世之中得享高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