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读书笔记
活着终究是不自由的--读《第七天》有感

活着终究是不自由的--读《第七天》有感

作者: 微笑随愿 | 来源:发表于2017-07-08 15:17 被阅读93次

    在中国古老的丧葬文化中,人是要过头七的。这是生者亲属最为悲痛的时段。

    作家余华老师的作品《第七天》就是讲述一逝者,在头七中每一天所发生和经历的事例。沉重和悲悯的情绪贯穿于我看作品的每一时刻。

    生者的世界生而无法平等,渴望着死而平等。其实到死人都无法平等。

    火葬场变成了今天的殡仪馆,招待所变成了宾馆,形式多于内容,社会进步了,贫富的差距越来越大。

    富者逝去锦衣华盖,坐在沙发的贵宾区候烧。而贫者只能坐在塑料椅中等待。富者墓地依山傍水,宽敞气派;贫者一平见方甚至死无葬身之地。

    在作品中,可见作者尽力营造着死而平等的局面。那里没有疏离,没有仇恨,没有恐怖,没有伤害,没有不公,没有虚荣,没有攀比,没有冤情,没有迫不得已……

    那一桩桩事例,我们似曾相识。挣扎在底层的民众,时时刻刻承受生活的重压,面对金钱,面对权贵,面对疾病,面对欲望,他们无力无助,窒息的生存状态让民众总想逃离。

    主人公的生身母亲在探亲途中,在飞速的火车上,无意中产下了他。他顺着厕所掉入铁轨中,被21岁的铁路工人收养,起名杨飞。养父在得不到家人的支持下,牺牲了自己的婚姻,含辛茹苦把他养大。本分的养父给了杨飞温暖的家,加上邻居的帮忙,杨飞与养父相依为命,并不富裕的生活因爱而踏实。这可能是作品中最为温暖人心的情节,最无私最本真最没有争议的幸福。

    养父给了他正直和善良,也因此他早年抱得美人归。而后的情节就总在美好中伴随着更多的压抑、心酸、无奈。面对强拆、弃婴、卖肾、袭警、车祸及政府的不作为、欺上瞒下、刑讯逼供……,底层的民众,生活状态的不堪和沉重,一一展现开来。

    作品中作者没有明显的爱恨情仇,用着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不经意的事件,很自然,不违和。掩上书本,却让读者深深叹息之余,陷入更多的思考和反观中。

    书中最为触动我的话是“有墓地的得以安息,没有墓地的得以永生”似乎不管怎样,大家殊途同归,各得其所。细思之下,我却有着自己的感悟:墓地或许就是一座遮风挡雨的房屋,或许是一份体面的职业,或许是一份小小的获得。拥有他们的人得到了一份安稳,没有他们的渴望之余却有了更多的自由。

    这样想来,我年初逝去父亲的骨灰现安放在祠堂,本想着周年入土。墓地也早以规划,想到父亲如作品所现依然可以走东串西,我竟期盼着父亲能这样久长些,竟然想着是不是可以考虑不急于让父亲的骨灰入土。

    但这终究是我个人的想法,是不符合大众逻辑的。大家讲究“入土为安”,周年让父亲入墓地,我们就完成了子女及家族父辈的心愿,更让母亲安心。按照世俗做事是安全的,活着终究是不自由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活着终究是不自由的--读《第七天》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qxj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