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说过:凡伟大的作家,都有深厚的历史和哲学功底。于是我买回一大堆《资治通鉴》《史记》等史书名著准备抱读,却因为文字晦涩难懂,故事平平无奇,空摆在书架蒙尘。
某天早上在公众号闲逛,看到罗胖大力推荐《熊逸说经典》这本书,按捺不住,下手买回来。当天为此还写了一篇文案分析报告,分析为什么看了罗胖的推荐文章会如此冲动的买回一本并不便宜,还可以说有点小贵的书?
暂且不说罗胖的卖书文案直戳我的“痛点”,单说第一天读此书的收获:
一、 读《春秋》之前要先读《左传》
先读《左传》再读《春秋》,便于理解书中内容。《春秋》的记录,前后只有240年,基本上每年记录一件事,每件事只有一句话。
例如:“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等等,用白话文翻译过来就是,某年某月某国领导来访,某年某月拜访某国;某年某月,攻打某国;某年某月,大败某国,没有前因后果,没有人物地点,由你后来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去猜测、去评论。
就像老子在《春秋》中的一句“晋赵盾弑君夷皋”,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弑君”看作大逆不道,老子的这句话把晋国的赵盾订在历史的耻辱柱,千秋万代为后人所不耻。
在《春秋》中仅有的一句话,在《左传》却是有人物、地点、时间、丰富内容填充的故事。赵盾是晋国文才兼备的上大夫,夷皋却是如商纣王一样残暴的国君,赵盾得罪夷皋被追杀,而夷皋死于赵盾堂弟之手时,赵盾正在逃亡。
那么孔子写“赵盾弑君”是罔顾事实吗?其实不是,国君被杀,在孔子看来,身为上大夫的赵盾如果已逃离国境,可以逃离干系;但只要还在晋国国土,就不能推卸责任。有点像我们现在的领导责任,出了事,领导是要担责或引咎辞职的。所以不管你是不是好人,国君之死与你有关,就是你杀的,就是不忠,就应该被万世所不耻。
读完《左传》里的故事再去看“晋赵盾弑君夷皋”,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个事。
所以,如果说《春秋》是课文,那《左传》就是教材解析。
二、我们觉得古文晦涩难读懂,是因为那时的社会、文化、观念跟现在大不相同。
比如,问你一个问题:“孔子姓什么?”
本书中说,孔子姓“子”,氏“孔”,名丘。因为汉代司马迁不知道孔子姓“子”,编《史记》时弄错,说“孔子姓孔”。世人相信司马迁,于是将错就错,以姓为氏,而后氏淡出,姓便作为家族传承代代传下来。
孔子姓孔是我历来的认知,我不信又特意去百度查孔子姓什么,结果确是孔子姓“子”,所以,说孔子姓“孔”是错的。
但是,仍然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说,当时“子”是尊称,只有在某一方面达到极致的人才能被冠以“子”的称号,看看诸子百家,难不成那些有非凡成就 的“老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先人,都是一家人?都姓“子”吗?
读过短短一章节,已激起了我对《春秋》、《左传》的兴趣,这样去读历史,应该简单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