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半个月没有更新了。这半个月里我和自己进行了一场历久弥新、天人交战的殊死搏斗。
这话还得从上一篇文说起,上一篇文发出后十分钟不到掉了2个粉,心里顿觉特别难过。不停地问小伙伴是不是写得很烂,是不是三观不正或是想法太过偏激云云。
经大伙合力开导,总算是把这事儿翻过去了。其实自己也明白,掉粉很正常,不能指望每个人都喜欢你,只要有大部分人喜欢那便是好的。道理都懂,只是粉丝量不多,每一个都很重要,每掉一个都会很心疼。
有人说“年龄未到不足以论婚姻”,这里的年龄指的是心理年龄或认知年龄。我是很赞同这句话的,不管是实际情况还是心理年龄,我确实不太适合谈论婚姻。我心里也明白,写的这类文字里根本就没有感情,它只是一堆措辞的堆积,看起来空洞、无力。
原本我是不擅长写这种类型的。之所以写它,一方面是希望能有新的尝试,另一方面是知道读者们更喜欢谈论感情的文章。教写作课的老师也说一篇文章写出来必然要给读者以启示,让读者学到东西,对读者有价值。所以才勉强写了几篇类似的文。
其实我不太清楚自己擅长写什么,有小伙伴说我可能比较适合写小说(当然只是玩笑话),我自己也以为写故事比较顺手,毕竟我废话比较多,情节加情绪一下就很长了。不过很郁闷的是我发现自己压根不会编故事,只会根据已经发生的事情照实写。
最近的几篇发了朋友圈,有朋友看了特意来关注我的公号。本来有人关注应该是好事,但是很快我就发现自己压根不敢动笔了。前段时间,没有人关注,我什么都敢写,写得再烂也敢发布。况且都是和自己有关的事情,也并没有觉得很烂。可能那些东西对别人没有价值,对我却意义非凡,毕竟那些文字里都带着我的笑和泪。
那应该就是别人常说的“自嗨型文字”。写那些东西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是放松的,轻快的,愉悦的。写作真的就成了一种享受。也许那样的文字配不上“写作”二字,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写得开心就好。
关注量渐渐多了以后,我不能再这样只顾自己了,必然要考虑读者的感受。毕竟没有人整天关心我做了什么或是没做什么。
我想写让读者觉得有价值的东西,但我发现我什么也写不出来,我不知道我能带给读者什么。我害怕了,胆怯了。我每天都和自己做思想斗争。为什么别人可以那么高产,每天日更,保质保量,而我一周两篇都如此艰难?
我开始懊恼,自己肚里根本就没货,我拿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给别人。
每天上班的时候,我都拼命在想,每想到一个思路都会赶紧拿出本子把它记下。有些观点并不新颖,有些可能观点还算新颖,但我根本想不到合适的故事把它串联起来。那些绞尽脑汁想出的东西也只能那样安静的躺在笔记本里。
到了更文的日子,我会强迫自己写,使用最初的那种心流写作法,这种方法自然是屡试不爽,但我实在没勇气把它们发出去。脑海里始终有个声音在问我“这对读者有什么价值吗?没有。”
最终我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半路夭折。
那几天连绵阴雨,工作的事情也比较多,再加上正好赶上我心情不顺的那几天,各种负面的东西朝我涌来,一时之间我难以把它们分解掉,只好安慰自己,算了,等我写出有价值的东西再更吧!
这似乎给自己的懒惰找了个完美的借口,然后我就一直拖一直拖,拖了半个月也还没有想出对读者有价值的东西。
和我一起捏泥巴长大的发小,特意跑来问我,你是在写小说吗?你成作家了吗?我瞬间满脸黑线,这是要让我折寿吗,这么亵渎“作家”这两个字。于是越发不敢动笔了。
以前每天用手机电脑登陆公号后台几十次,最近登陆的越来越少,基本两天才想起来登陆一次。没更文的日子掉粉了,我还可以安慰自己,没事儿,这不是因为我没写文嘛,这样掉粉正常。但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半个月没更文压根就没掉粉了,好像还涨了一个。虽然都是自己的同学,朋友或者写作班的小伙伴,不管怎样,没掉粉还是很值得开心的。
这期间还有几个小伙伴来问我,为啥没更了,我有些惭愧。真的是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就好像整个人都被掏空了。我知道这都是因为自己读书太少的缘故。之前好像听人说,输出能达到输入的十分之一,就是不错的状态。目前写了近10w字,可我的脑袋里压根就没有100w字的储备。
4.23,世界读书日,周末。那天我们在加班,总部在春游。老板大发慈悲给我们放了半天假,趁着读书日的活动,我在亚马逊买了十一本书。通常不太喜欢屯书,电子书也不喜欢,屯多了就会懒得看,一次最多买3本,看完再买。
那天下午都在挑书。我看书的范围很小,不太喜欢工具书,尽管工具书很实用,不过一般不怎么看。基本都是看偏文学的小说,这类书我看的特别慢,一个月只看一本。
以前也不爱看书,大学也没看过(别问我大学在干嘛,穷学生忙着赚钱)。真正开始看书是毕业后,那时候也无非是用来打发时间,看了几本。后来因为工作变动,到新了的工作环境,很长一段时间都没碰书。可见我的阅读量真的超级低。
之前看的几本小说也没做什么记录,基本是看完就过了,尽管看的时候可能会如痴如醉,甚至睡不着觉,不过时间久了也会慢慢遗忘。
那天选书的时候,也算是抱着一种功利心,选了几本工具书,还选了几本文学性小说外加一本言情类小说。(原谅我粗略地把书分作这三类)
那本言情是《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之所以买这本,是因为以前园子向我推荐过,不过当时我并没有看。我对这类小说就像电视一样,毫无抵抗力,一旦看了开头,不吃饭不睡觉也要立马看完。
那天看见了这本书就想起了园子。毫无疑问我最开始看的第一本就是它。果然这种书就是有毒,连着好几天晚上十二点睡觉,早上六点起床,一有空闲就看。不时还和园子一起讨论剧情。
我希望琦琦和小波在一起,园子说希望琦琦和张骏在一起。整个故事里N多的误会,明明解释一句就什么事儿都没有,可偏偏里面的人物就是闷着,各有各的小心思,谁也不愿意多解释一句。从头到尾都看的特别揪心。
园子说好像稍微努力一下成功也挺容易的。是啊,在小说里来看是挺容易的。说上清华上清华,说上斯坦福就上斯坦福。这也是小说吸引人的一个地方吧,有些事情你做不到,小说会替你做。你到不了的地方,小说也会带你去。
4.23下午开始看,到4.28下午看完。由于当时临近放假,也无心工作。索性下午的工作时间也在看,终于下午看完了。作者给出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没说女主角究竟和谁在一起。
园子说晋江上有人写续写,琦琦和张骏在一起了,我特意去搜,只有一章的内容,勉强写到他们在一起,看得一点也不畅快。后来我自己又在网上搜,发现有人在红袖写了续本《彼时未觉,此时情深》。整个都讲的琦琦和小波的故事。甚得我心。
放假前和旁边的同事约好,准备做3件事,洗牙,做头发,烂痣。
上周有个小伙伴去洗了牙,我和旁边的同事觉得好玩,也准备去。
上次进理发店是2015年8月,这么长时间没减,头发早已没了腰。准备和同事一起去做头发顺便染个色。毕竟长这么大还没染过头发。也许真的是我太乖了,心里一直有个梗,总以为染了头发就变坏。把这事儿说给同事听,她只差没笑岔气儿。
我也觉得自己是太乖了。前段时间有小伙伴在群里互相讲自己的故事,分享素材。看她们的故事大起大落,简直就可以拍成电影了。再看我长这么大,确实没什么值得称道的经历。
那天晚上我把别人的故事以短信的形式发给老爸,顺便问了他一句,为什么我这么乖啊?是不是你们把我保护太好了,为啥我连自己青春期的叛逆都不记得了,还是我根本就没有过叛逆?后来和他打电话,也是不疼不痒的聊了几句,哪个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呢!
之后和朋友聊天,我也给她讲了这部分,很是无奈。她说小时候别人都在受苦的时候,我还在爸妈的保护下安然度日。这难道不也是别人当年所羡慕的么?话虽如此,还是感觉少了点什么。心里空落落的。
聊着聊着,她又问我,对工作有什么不满意吗?想做什么?不满意又如何,现在又没有资格随心所欲,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理由牵绊着你。我不回话反问她,她说她想去流浪。
一看见她的回答,我就仿佛被什么东西击中了一样,我也好想去流浪啊。好想丢开所有,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跟她的对话结束后,我又想了好久,突然就很想任性一回,想做些自己之前从未做过的时。我在想是不是我的叛逆期来的比较晚,叛逆的因子在我身体里潜伏了那么久,它终于要冒出来了么?只是理智告诉我,我不能任性,我不能让他们为我担心。
心里突然就烦躁起来。最先想到的就是想赶紧去做个头发。
鼻子旁边有一颗痣,以前只是小小的一颗,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也越来越大了。之前有同事取笑说是“美人痣”,曹颖也有一颗。特地去百度了,她的在右边,我的在左边,位置也不太一样。正好旁边的同事也有意向,打算一同去。
瞧这五一的计划多周全,三天做三件事,然而咱的小同事一再掉链子,一件事也没做成,我在家安心宅了三天。
4.29那天,在红袖看《彼时未觉,此时情深》。可能我只有在看这种闲小说的时候才会特别认真,不自觉得腰背挺直坐在座位上,眼睛盯着电脑屏幕一动不动。阿姨笑我,坐的好端正,像个小学生似的。
记得以前小时候,我在别人家里借到一本武侠类小说(名字不记得了),吃完饭就端个小板凳坐我家后门口看书,除了吃饭,上厕所一动不动,第一天借来第二天就给人还回去。别人并不着急要我还,只是我希望赶紧看完,然后一天就看完了。
很不幸红袖上的续写并没有完篇,特意查看了时间从2011年开始,一直写到2016年,目前还处于连载状态。最后一章写于2016年,要看到结尾不知道还要等多少年,剩下的内容我只好自己脑补了。
4.30日,我开始看一本关于读书的书,《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真的相信原来真的可以一年读365本书。
以前看到那类关于多少天读多少本书的文章,我总是不太想看。总以为看那么多记得住么,看书的速度有那么快么。看完这本书我就发现自己错了。只是我自己速度太慢而已,再说就是我这么慢的速度看完也不一定能记住什么。
都说书是改变人生最廉价的手段。这本书还特意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你想在某个行业成为第一,那就去看100本相关行业的书。这种相关行业的书必然都是有这二三十年的经验积累,看完100本,就等于拥有了3000年的功力。
5.1当天,我看了一本初级理财书《小狗钱钱》。本来我是十分反感理财的,甚至曾经一度以为有关这方面的东西都不靠谱,又一次暴露了自己思想的狭隘。
人们常常提及智商,情商,似乎都忘了还有一个财商。
今年年初,我开始记账,让每一分钱都有迹可循。前两个月开始试着理财,当然只是一些小尝试。毕竟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为了更好地学习理财,特意买了这本书。虽然对基金,股票并未涉猎,但也算是有了初步的了解。
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理财。正所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也确实是有道理的。
印象最深的事关于房贷的问题,在我最初的意识里,以为每月应尽可能多的偿还贷款,这样可以尽快还清以免交更多的利息。事实上,不该是这样的。因为一旦你这样做了,那必然会拉低你的生活品质,如若发生突发状况,你也会应接不暇,可能又会继续贷款。这无疑是在用新的贷款偿还旧的贷款。
明智的做法应该是每月按最低要求还贷,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生活品质,每月还会有结余。从长远来看,每月都可以进行储蓄,最低储蓄可以设为10%或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如果开始储蓄的够早,能不贷款自然是最好的。
写到这里又想到关于贷款买房的问题,《拆掉思维里的墙》里面似乎就投资自己和投资房子做了比较(只看了一点点),贷款买房真的是一种很不明智的做法,看似你拥有了一座房子,实际上未来几年你都是在为你的房子而活。工作不顺心不敢辞职,有机会投资有机会学习你也不敢冒险。一套房子消灭了一个梦想。
它的建议是最好在工作尚位定型,在你尚有梦想,肯折腾的情况下先不要买房,用买房的钱去买梦想。
现在在看《简爱》,恩,我连这本书都没看过。最近在好几篇文里看到别人提到它,人家提到它都是小学就被翻到烂的。我这两天才开始看它,果然差距不止一点点。
记得高中的一个同桌,一位男生,无论什么课都不听讲,全部用来看名著。别人的抽屉里全是各科教材试卷,他的抽屉里满满的全是名著,我到现在都记得,有《茶花女》,《雾都孤儿》等等。跟那么爱看书的人做同桌,我都没学到人家一丁点儿,那时候脑袋里一定塞驴毛了。
记得当时好像拿着他的《雾都孤儿》翻过几页,然后并没有看进去,翻了几页就还给他了。现在真是后悔死了,他应该是我到目前为止认识的最喜欢看书的人。
感觉今晚似乎要把之前空缺的文字都补回来。不知不觉就写了这么多。能写下这些东西,应该算是我终于摒弃了之前的想法。那样的绞尽脑汁的写法真的是太累人(不得不说,从我写作的这几个月里,好像瘦了6斤,哈哈),是我把写东西这件小事变得太功利了。可能就是这样,当你把一个爱好变得功利之后,那你离放弃也就不远了。
能写成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吧!哪个写手还没出过几篇烂文呢!也许只是我的烂文数量稍微比别人多一点,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感谢那些拉我回来的朋友们。愿我们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