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谈论的这种语境中第一个使用“自卑感”这个词的人是阿德勒。
在阿德勒所使用的德语中,劣等感的意思就是价值更少的“感觉”。也就是说,劣等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
是一种“自己没有价值或者只有一点儿价值”之类的感觉。
举个例子,一个人155厘米的身高,之前为此很不开心,但身高并不是“劣等性”。
事实上,问题不在于有所欠缺。155厘米的身高只是一个低于平均数的客观测量数字而已。乍看之下也许会被认为是劣等性。但是,问题在于如何看待这种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
对自己身高的感觉终究还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如果没有可以比较的他人存在,我也就不会认为自己太矮。你现在也有各种“自卑感”并深受其苦吧?但是,那并不是客观上的“劣等性”,而是主观上的“自卑感”。即使像身高这样的问题也可以进行主观性的还原。
也就是说,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你从朋友“你有让人感觉轻松的能力”这句话中得到了启发,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如果从“让人感觉轻松”或者“不让人感觉太有威慑力”之类的角度来看,自己的身高也还可以成为一种优点。当然,这是一种主观性的解释。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一种主观臆想。
但是,主观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手去选择。把自己的身高看成是优点还是缺点,这全凭你自己主观决定。正因为如此,我才可以自由选择。
追求优越性,你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例如,蹒跚学步的孩子学会独自站立;他们学会语言,可以与周围的人自由沟通。我们都有想要摆脱无力状态、追求进步的普遍欲求。人类史上的科学进步也是“追求优越性”的结果。
与此相对应的就是自卑感。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例如,越是有远大志向的厨师也许就越会产生“还很不熟练”或者“必须做出更好的料理”之类的自卑感。
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正确利用自卑感。我们应该摈弃自卑感,进一步向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如果是这样的自卑感,那就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有些人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是现实无法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