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 静 净

作者: 不较劲的智慧 | 来源:发表于2019-12-02 19:27 被阅读0次

    1  儒家的敬

    儒家讲敬,敬也有很多层含义,大儒朱熹就曾以“敬”字概括圣贤之学。

    敬,首先是我们对待自己,也是对待他人应有的态度。

    《论语》中讲的“修己以敬”就是要让我们用严肃恭敬的态度来修养自己,提升自己,然后推己及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做到“敬”。

    在《开学第一课》中,董卿为了照顾腿脚不便坐在轮椅上的许渊冲先生,选择跪着进行采访。

    这样一个采访方式给董卿赢得了无数的掌声和赞美,称她跪出了最美的中华自豪。

    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敬,是催生一切美好品质的源动力,只有做到了“敬”,才能产生“孝”、“悌”、“亲”、“仁”这些美好的品质。

    子游曾问孔子,什么是真正的孝顺。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意思是说,真正的孝,必须要做到敬这个字。反过来说,也就是当你尊敬父母的时候,也就能真正做到孝了。

    敬,也是我们对待事物应有的态度。

    《论语》中讲“事思敬”、“执事敬”都是在教我们不光对人要做到尊敬,做事也要详细认真考虑,做的过程中要严肃认真,做到敬这个字。

    相传画圣吴道子年幼的时候并没有极高的作画天赋,但他终其一生都对绘画有着热爱,并且向来都是一丝不苟,极其认真地对待每一幅画作,最终才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正如美国作家哈伯德说的那样:“一个人即使没有一流的能力,但只要你拥有敬业的精神,同样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修己以敬;事思敬;执事敬。心中有敬,眼里才有未来。

    2  道家的静

    静是什么?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是大胸襟、大觉悟,非丝非竹而自恬愉,非烟非茗而自清芬。

    当代社会,生活繁忙,在巨大的压力笼罩之下,很容易造成内心的浮躁,影响我们正常的思维与生活。

    静下来,可以帮助我们取得内心的宁静。

    南怀瑾先生曾经提到过庄子有一个“心兵不动”的说法,讲的是在人的内心中,随时有矛盾乱流,理性和情绪始终在内心争斗着、内战着。

    这种状况,随生命并存,永无停止。如果能修养到“心兵”不动, 不仅可以取得内心的平静,还能无往而不胜。

    静能生慧,静同样也是取得成功的要诀。

    《史记》中记载了一个武丁三年不言的故事:

    武丁在继位之后,一直想着复兴殷国,但是没有什么好的方法。于是他三年没有说废话,全部用来默以思道,观察人事,思考如何平息王室动乱;思考如何选贤任能;思考如何治理国土。

    三年后,武丁将他的所思所想落实成了治国方略,最终复兴商朝,开创了著名的武丁盛世。

    武丁之所以能成就自己的大业,在于他能做到“静”。

    只要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保持内心宁静与冷静,智慧就能涌现出来,帮助我们发挥潜能,创造奇迹。

    静能养生,静能通神,静能生慧,静能安心,要想大智大慧,大彻大悟,必须从静做起。静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气质,更是一种境界。

    3  佛家的净

    佛家讲的“净”就是让我们戒掉种种情绪和欲望,从而达到摆脱烦恼的境界。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往往是最难以控制的因素,大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小情绪却不是谁都能克制的了的。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18岁哥哥因为业务压力大,在与父母发生矛盾后情绪失控,手持利器将年仅7岁的弟弟刺伤致死。

    类似这样因为情绪失控最终导致的惨案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夫妻之间因为一点点小小的摩擦,却言语激烈,发展到大打出手,最终离婚收场;马加爵因为打牌时室友的恶语中伤,让他情绪失控,连杀四人。

    弱者任情绪控制行为,强者让行为控制情绪。

    一个不懂得控制情绪的人,不仅对人是一种伤害,更是对自己的一种自伤、自害。一念之间,若是被坏情绪带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会遭受巨大的影响。

    但若是能及时控制这些坏情绪,我们就能力挽狂澜,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惨剧。

    范仲淹有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真正优秀的人,一定是早已戒掉情绪,不悲不喜,不为外物所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忧。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一切随缘,一生随缘,方得自在。

    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心中有静,眼里才有未来;内心宁静,才能大智大慧;灵魂纯净,方能无欲则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敬 静 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rgf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