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乡镇学校,学生中途辍学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
今天,又一个朝气蓬勃的青春少年背起行囊潇洒的走出校门,冲进了“闯荡社会”的浩荡大军中。
天空中仿佛又一颗星星暗淡了下去。
不难发现,农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提高全民素质”,农村是硬伤。
1
A生,10岁,三年级。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妈妈一去杳无音讯,家里还有一个姐姐上初三,爸爸平时忙于赚钱养家,供姐弟俩上学,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家里没有老人可以照应孩子,学习上完全交给老师,生活上交给学校附近的“小饭桌”,孩子的学习成绩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能不能接受完义务教育也是个未知。
B生,11岁,四年级。上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究其原因,最开始是因为妈妈每次起的晚赶不上校车,就跟老师说孩子病了,不能上学。后来,再出现旷课的情况,打妈妈电话打不通,几经打听联系上孩子父亲,才知道,妈妈外遇和别人走了,家里留下小B和一个仅三岁的弟弟,爸爸在外打工,B留在家里给弟弟做饭,兄弟俩每顿饭只能吃米饭拌咸菜。即使现在小b父亲在家看弟弟,小B也越来越无心学习。
上述的家长有共同点:家里条件不好,挣钱供孩子上学很是辛苦,每次老师打电话敦促要管好孩子的学习,都一肚子委屈,要么赚钱没有时间,要么自己多么不易。他们没有意识到,想要走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知识才是改变命运的根本途径。
2
又想起BBC那部跟拍了49年的纪录片,选择了不同阶层的14名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7年纪录一次,一直到56岁,导演想要验证,社会阶级与人的未来的关系。
这些孩子7岁的时候,上层阶级的孩子已经在看《金融报》或者《观察报》他们很清楚在未来的人生每一个阶段自己将会站在哪里。
中层阶级的男孩梦想着长大后有个什么职业,女孩子则想着长大了嫁人生子。
而穷人贫民窟的孩子,只梦想着吃饱、穿暖、不被罚站等。
纪录的镜头来到了他们的56岁,几十年过去,那群被记录的人,从儿童步入了老年。
当年上层阶级的孩子们已经按照既定路线,过上了上层社会优渥的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他们的孩子也无一列外的走着父辈的老路。
中产阶级的孩子大多过着平淡安静的生活,只有一个当年的孩子冲破了中层,晋级精英阶级。女孩子也都按照当年的意愿,结婚生子,波澜不惊。
而底层社会的孩子,在他们年老的时候,都当了一堆孩子的爷爷奶奶,而他们的孩子也极少能上大学,做着普通的服务性工作,处境堪忧。
事实证明,父辈的社会资源和眼界,对孩子未来的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我国农村学校的学生流失率较高。因为好多父母都没有时间、经历管孩子,没有足够的资源可以提升孩子。更因为农村的家长眼界相对较窄,学识、见识相对少,所以很难引导孩子走到一定的高度。
《欢乐颂》中的邱莹莹,在上海失去了工作,哭着给爸爸打电话,想回家,他爸爸鼓励她坚持下去,说回家是没出息的表现。
在爸爸的激励下,邱莹莹重整旗鼓,找到工作,并赢得了爱情,立足在上海。
相信如果当初邱莹莹的爸爸看到女儿受了委屈,马上把她召回自己身边,那么邱莹莹的结局又会是什么样呢?
当然也并一定会坏到哪去,但眼界肯定是不一样的。
朋友的姐姐莉莉,在农村上的初中,升高中的时候,几分之差没有考上县城重点。
那时候的重点高中是可以拿钱上的,分数线有等级,每个等级要拿多少钱,都是明码标价。
莉莉的分数要拿7000块钱。
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7000元等于普通家庭半年的收入。
和她分数差不多的孩子都被父母送到了普通高中,只有莉莉的爸爸东拼西借,凑足了钱,坚决地将她送进了重点学校。虽然爸爸说不出什么道理,但他知道那里的老师、同学和家长是不一样的。
果然经过三年的努力,莉莉弯道超车。
当年和她分数相差无几的同学,都考了二本、三本甚至专科,而莉莉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中国政法大学。
现在满世界的飞,当年的7000元,已被她赚回了几十倍、几百倍。
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生命的高度。
4
也许我们的父母并没有很高的眼界和良好的社会资源。
也许我们并没有在他们的帮扶下走的很远。
但此时,我们有了这样的认知就是一种突破。
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中写到:“希望更多人成长为自己的样子,更多人在被命运划定的的路线上埋头行走时,被思维之墙挤在生命的狭小胡同里面的时候,能够停下来思考,然后打破生命的局限之墙。”
打破我们的认知之墙,打开我们的眼界,努力让我们的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