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从小养成的固定反应模式,成人之后不见得会意识到,因为已经成为了自动反应,恰是这些意识不到的模式,却深深的影响着人的一生。
碎碎念一下昨天发生的小事。昨天傍晚,我家那口子又遇见了大闺女和她同学,让他看到了大闺女和她同学的身高差异。于是他的恐惧担心模式又上线了。
回到家先是一顿量,然后就开始带有负面情绪的碎叨,我把饭菜摆上饭桌,又开始用扭曲的特别难看的脸碎叨,一会儿嫌闺女不好好吃饭,以后啥啥也受限…;一会儿嫌我不考虑着给孩子多做点爱吃的,一天在家闲着没事……
我的情绪也被带出来了,很受不了他每次一寻思起来就连指责带埋怨,毫无建设性,却每次都重复类似的戾气。气就感觉在胃腹附近存着,但是理智告诉我回怼只会加剧对方的情绪,得不到什么好结果。
一边顶着叨叨,一边加快了吃饭的速度(每天晚饭后我都要下楼走走)。
赶紧吃完领着小宝下楼,走着我就在感受自己的情绪,肚子里还存着那股难受,我就想起了前段时间中医说的,情绪导致的肝胃不合,反映出来就是胃疼,以前自己就是习惯性压抑自己的情绪,意识不到的就压抑下去了,情绪出来的当下,为了不让事态恶化,自己的情绪就被咽了下去,而这样的习惯导致自己的肝郁气滞,胃也总出问题(这也是很多女性存在的问题)。
所以昨天我想不能就这么算了,得把情绪疏通才行。于是我感受这股难受,有生气、不忿,也有委屈不满,好像也有隐藏的恐惧(写时才突然意识到的)。
替她们表达她们想表达的,让她们流动出来。然后再思考如何跟那口子沟通,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个心理建设做完之后胃腹就感觉舒服多了,没有了那股难受。(所以情绪一定不能压抑,会伤身伤神伤心是真的。)
等回去的时候,跟那口子表达了我对他的意见,他也没有刚才那么强的情绪了。
不管他有没有意识到,要从自己这里先把情绪疏通,先让自己从固有的模式里跳出来。
这里还有一个点,就是我在回观那口子一有情绪,我就立马感受到并特别难受的时候,这种情境可能来自小时候父亲的类似指责,会让自己陷入那种“我不好、我不行”的特别负向的循环中,还有就是当初弱小的自己面对猛兽般恼怒的那种无助和害怕。
而那口子的情绪模式恰好复合我的这种情绪模式,所以他会恰到好处的触发我那个按钮。
所以,为什么说夫妻都是刚刚好的组合呢。就是彼此之间的某些情绪情感创伤点会正好凹凸面互相吻合,很轻易就触发情绪按钮。
因此,看见行为背后的心理建构模式,比互相讲道理争高下更加重要,甚至是说最重要的也不为过。
哈维艾克曾说:我们看得见的东西,往往来自我们看不见的东西;想要改变看得见的东西,就要去改变看不见的东西。
想改变果实,就要去改变树根;想改变外在的生活,就要改变内在的建构模式。想要改变伴侣,就要全身心的改变自己。
因为“我”是一切的根源。
他可以还是他,但我可以转变固有模式,看清那是小时候没有资源、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时候所做的选择,但是现在我已经长大了,可以选择换一种应对模式,一种更有利于现在的自己的新的更适宜的。
只要一只手撤了,另一只手也就击不了掌。
其他方面也是如此,从觉察自己的应对模式,开始转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