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庸》23:“无忧”的最高境界

《中庸》23:“无忧”的最高境界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3-01-23 16:24 被阅读0次

    《中庸》23:“无忧”的最高境界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孔子说:最无忧无虑的创业、守成者,当属周文王了!上有贤能的王季为父,下有圣明的武王为子,父亲开创了周的基业,使得自己免受开创之苦;儿子承续之使之得以完成,使之无有废辍之患。武王继承太王、王季、文王的“革命遗志”,以德统率武力讨伐商纣王,从而得到天下。在逆境中深得人心、不失显赫,被天下人尊为天子。以四海之父孝对文王及先祖,使得祖先得以享受宗庙祭祀,子孙后代基业长存。武王晚年受命成为天子,尚未来得及尊祖显亲。后来周公辅佐成王才算成就了文王、武王的德业,追封古公亶父为太王,季历为王季,并以天子礼仪追祭先祖至后稷。周公所制的礼乐制度,推展下达道诸侯、大夫以及士、庶人。父亲是大夫,儿子为士的,父亲过世后按照大夫的规格举行葬礼,按照士的规格举行祭礼。父亲是士,儿子为大夫的,父亲过世后按照士的规格举行葬礼,按照大夫的规格举行祭礼。为旁系亲属守丧一年,从庶民到大夫无不如此。为父母守丧三年,从庶民到天子无不如此。为父母守丧的丧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天下人都取法“三年免怀”的统一标准。

    中国文人,对于“忧患”有自己独特的感情。孟子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李白讲“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范仲淹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读书人,要是没有点忧患的事儿,没有点忧患的时光,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读过书。所以,辛弃疾说“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从主观视角来看人生,难免会有所缺憾,难免会生出种种忧虑。

    从客观视角来看众人,一定会有圆满得道,一定会有“无忧”者。在孔子看来,历史人物之中,当数周文王的人生最为“无忧”了。

    一、无创业之苦,无废辍之患

    如果没有前人打基础,自己便要受创业之苦。文王的父亲季历,开启了周部族振兴的事业;如果没有后人来继承,自己做出的努力便有废辍之患,文王的儿子武王,不但继承了文王的事业,而且通过伐纣一举取得天下。

    孔子讲,父亲在世时,判断儿子孝与不孝,要看他的志向与父亲所创事业的契合程度;父亲去世后,判断儿子孝与不孝,要看他的具体行事风格。连续多年行身上能体现出父亲遗风的,算是孝的了。

    孔子的这段话,几乎就是对文王“无忧”原因的全面概括。文王之所以无创业之苦,无废辍之患,全在于他本人很好地尽了“孝”,并且身体力行地直接影响到了武王的“孝”。

    二、不失天下之显名

    如果文王有知,武王伐纣时,当是他最为忧虑的时候。毕竟,周作为诸侯部族,商纣王作为天子,武王以下伐上并不是名正言顺的事。古人讲“名不正,言不顺”,做这样的事情,没有逆天而行的勇气与承担是做不来的。孔子后来以音乐鉴赏家的身份评判——《韶》尽善尽美,《武》乐尽美了,但没有尽善。老人家大概也为武王当年的举动捏着一把汗。毕竟,以下伐上,那是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事情,绝不像文字所描述的“壹戎衣而有天下”那么简单。

    推究当年武王伐纣这件事,之所以能做到“身不失天下之显名”,恐怕与季历、文王创下的深厚基业不无关系,与武王本身的以德行仁,以德率武不无关系,也与天道轮回、上天垂青不无关系。毕竟,武王或许能够慎独修身,能够经营好自己的部族。对面的纣王荒废自己的政事,罢黜贤能、屠戮良臣这样的事儿,不是武王力所能及的。

    武王的“身不失天下之显名”,算是解除了文王最大的忧患,泉下有知,文王也算是能睡个安稳觉了。

    三、周公制礼——推进指向“无忧”的制度化

    武王晚年才成为天子,还没来得及对自己的生前身后事一一理顺。周公应运而生,承担起辅佐周成王的使命。总结历史,制作并推行礼乐制度于天下。一方面,从形式上盖棺定论武王、文王,乃至季历、太王古公亶父的功德,向上追溯周部族的先祖至后稷。以天子之礼,使之享受宗庙祭祀、护佑后世子孙。另一方面,从本质意义上建立“慎终追远”旨在使“民德归厚矣”的礼乐制度,特别是丧、祭制度,消弭武王伐纣以下伐上的影响,通过制度建设,让天下安于礼乐。

    纵观周公所制定的丧礼、祭礼制度——“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以逝者的爵位举行丧礼,使逝者得以安息;以生者的禄位举行祭礼,使生者游刃有余。更为微妙的是这一制度让将逝者和尚生者在自身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的同时,产生了紧密的关联感,试想,倘若逝者是大夫,他的子女是庶民呢?又该如何为之举行丧礼和祭礼呢?将逝者不免关怀尚生者,尚生者奋起直追已逝者,这大概才是礼乐制度的精神内核。

    “无忧”的最高境界当如文王,以“孝”为本,稳步承继先父基业,身体力行地影响到后世子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庸》23:“无忧”的最高境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ril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