庠(xiang),中国最早的教育场所。可为啥屋子(广)下是个羊呢?
在江南贡院看到这段介绍时,觉得颇有趣味。
庠原来是留守老人对留守儿童施教场所。
那是4000多年前的学校。后来高一级的大学叫“上庠”,低一级的小学叫“下庠”。
也有对“庠”的另一种解释,与贵族相关。说是贵族从小要学习祭祀礼仪,羊是非常重要的祭祀动物,“广”字屋顶下摆放着“羊”在教授祭祀礼仪。
觉得这个解释有点片面也不接地气,教授祭祀礼仪只是教学一部分吧。
到了夏朝,学校又分为了四个等级,按级别分别是“学”、“东序”、“西序”、“校”。
从“庠”到“序”,屋子下面的“羊”演变为“予”(通“子”,指人)。“学”和“校”差了两个等级。
在现代人的印象中,“学校”之前是“学堂”,不是有“小二郎上学堂”的儿歌吗?
那是在二十世纪前后,辛亥革命以后,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学堂”一律改称为“学校”,并一直沿用至今。
从“庠”到“学校”,慢慢长路,一个个求知传道人的足迹铺就。只是女子的身影很少。
科举考试现场图 拘于一格不知4000多年前的“庠”,是不是“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松竹之间还有“咩咩咩”羊叫,留守老人就地取材,讲道理传经验,说自然的那些自然呢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