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一词在小时候看来是一个很严肃的职位,是一个老先生带着眼镜坐在桌前拿着笔低头写作的形象,对于普通人而言是难以够着的成就。
而当这一周翻开这本《怪作家》的时候,我的认知被天翻地覆的反转了。
无一例外,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的小癖好,有的爱吃冰淇淋,有的靠着腐烂苹果的味道作为灵感来源,还有的泡在浴缸里写作,看完不由感叹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作家与普通人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并没有想象般的那么远,他们只是有着常人缺乏的一些特点,因此才显得不同。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这句话经常在各种地方出现,而大家的理解是否只停留于表层,认为一件事情能够重复做就意味着很热爱呢?
书里有一位很特殊的作家,他用的笔不是铅笔,而是蜡笔和炭笔。
之所以不用普通的笔写作是因为他在创作过程中眼睛几乎失明,他靠着蜡笔画出来的印记辨认自己的字迹,还有用炭笔将每一个字都写的很大,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创作未完成的作品。
起先看到这个小片段的时候,我并不觉得有什么触动的地方,只是觉得用这样的工具很新奇,认为是不同作家各自的喜好问题罢了。
后来不由反思,热爱到底是什么?
在这位作家的身上,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一种特质,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一定要继续创作,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挡创作的步伐。
光有热爱是不够的,除了每位作家都热爱写作外,拥有固定的写作计划和雷打不动的习惯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有的作家规定自己一天必须写够三张纸,有的是五百字,有的是每天两个句子。
无论写多写少,最重要的是保持手感和思考。
之前看到知乎有一个帖子,问的是想成为作家必须每天写作吗?
有的回答是否定的,他们认为看书比输出更重要,只有吸收了精华的部分才能造出更优秀的句子,更了解文章的结构等等。
有句话说,不努力就一定不能成功,而努力了也未必一定能成功。
如果一个人对文字这方面的感知力很弱,不写或少写就不能与文字培养感觉,正如天天给奶牛挤奶的人一定比第一次挤奶的人要熟悉这只奶牛的性子,也知道怎么能挤出更多的牛奶。
若是看到这些回答就心安理得的停笔休息,那么最后的失败是否也应该找那些人负责任呢!
的确有的作家会一段时间停止创作,他们让构思的故事在脑海里酝酿和等待成熟的时机,一旦开始写就一气呵成。
作为一个普通的创作者,既没有别人那种挥笔造就好故事的能力,勤勤恳恳的练笔才是该走的路。
除了坚持和热爱外,作家们还有第三个共同的特点,看的书特别杂。 定量输出的前提是足够的阅读。
读书就如吃饭,是我们的精神食粮,看不同类型的书籍在长见识的同时,也能了解不同题材的写作手法。
游记、史记、军事、自传,有的围绕风景展开,有的围绕时间线展开,有的围绕一个人展开……
当我们迷茫怎么写好一个环境描写的时候,除了可以找小说里的经典描写,游记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游记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写就的。
之前在看《叶圣陶散文》时,里面有篇文章讲的是关于收到的特殊小物件儿。
叶老收到一张照片,拍摄的是一座山上有台阶、云海、植物以及日出。
他的描写另读者宛如亲眼看到照片内的景色,而我们要学习的正是将读者拉进自己创造的世界当中,让他们有归属感和历历在目的感觉。
若是简单的文字也能把复杂的场景描述清楚,那么这样的文字就比华丽的辞藻更加朴实无华,也没那么累赘,更是意味着这个人的造诣经过千锤百炼。
这本《怪作家》非常的薄,很适合作为睡前放松的小书来读,粗看宛如只是写各位作家的小怪癖,深思就会留意到他们身上的共同特性。
通往成功的路上从来不缺乏冲动行事的人,但能走到终点的人通通都历经过一番磨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