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帛书道德经简释-第一章道可道

帛书道德经简释-第一章道可道

作者: Ballpenww | 来源:发表于2024-08-10 21:12 被阅读0次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道可道也,非恒恒:同常。通行本因避孝文帝刘恒讳,改为常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王弼注: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行,非其常也。1

无名天地未开辟以前,一无所有,不可思议,强名之曰“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迨天地开辟,万物滋生,人类遂创名号以分别。故曰“有名”万物之母也2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3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4,众妙之门。王弼注: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默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可不得而谓之然,则不可同名曰「玄」。而言同谓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谓之所出也。不可得而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已。若定乎一玄,则是名则失其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众妙』皆从玄而出,故曰「众妙之门」也。

《注》
1、可以言述明者,非永存发自然之道;可以称名者,非永存恒在之名。
2、庄子天地篇「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以「无名」为泰初之时期。老子十四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此老子自冥想其所谓「无名」时期一种空无所有、窈冥忽恍、不可思议之状态。
3、此处对于“徼”有3种解释:
a. 徼,归终也。王弼注: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妙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可以观其始物之妙。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b. 徼,边徼,即物之尽处。焦竑云:徼,言物之尽处也。盖无之为无,不待言已,方其有欲之时,人皆执以为有,然有欲必有尽,及其尽也,极而无所更往,必复归于无,斯与妙何以异哉
c. 徼,求也。师古注:徼,要求也。「常无欲,以观其妙」谓常以无欲观无名时期大道之微妙也。「常有欲,以观其徼」谓常以有欲观其有名时期人类之要求也。,蒋氏言:老子之「常无欲,以观其妙」欲使人知无欲之为妙道,而迫于虚无也;「常有欲,以观其徼」欲使人知有欲要求之危险,而行无欲以免之也。
4、玄: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描述,形容其深远幽然而不可知。苏辙云: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 王弼认为:老子以「玄」形容一种「冥默无有」的状态,不是确定的名称,是对「道」的形容,是不可称谓之称谓。

相关文章

  • 马王堆帛书版《道德经,原版(珍藏研读)

    马王堆帛书版《道德经》,真正的原版(珍藏研读) 《道德经》全文 马王堆出土帛书版 01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

  • 帛书版《道德经》

    以下内容来源于知乎“道家大师兄”,马王堆出土版《道德经》。 第一章: 帛书版: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①。名可名也,非...

  •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文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文 一章(45)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

  • 一个字就能判断文本的出处

    在帛书乙组中,道德经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表述为: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永恒的恒...

  • 道德经

    道德经 道德经 上篇三十七章 第一章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流传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溯源《道德经》第一章

    溯源《道德经》第一章 作者 程勇 【通行本《道德经》第一章】 道 可道,非 常道;...

  •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不知道难倒了多少人。 通常认为,1973年湖南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老子》帛书...

  • 阅读解析《道德经》第一章(2)

    《道德经》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续) 解析: 《道德经》开篇讲“道”。这个“道”,即天象运行规律,有时也包括...

  • 每日一章1

    道德经(第一章) [周]老子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

  • 道德经

    老子通释 p1-p317 通读【道德经】全文的七遍 道德经 道与德 道可道 非常道 无边无际 无形无味 无处无在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帛书道德经简释-第一章道可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rll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