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无物永驻,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最近跟朋友聊天的时候学了个新词:“当代恶臭青年”。
乍一听起来还挺潮流的,随后我就去查了下定义,大概有如下几点:
耍朋友可以,发朋友圈不行;
爱你是肯定的,公开是不可能的;
发誓是可以的,看我手机是不行的;
买东西可以的,花我钱是不行的。
总结了一下特征,临床初步表现为“言行不一”。
但其实作为一个新鲜热词,早就衍生出另一番风味。当代青年言行不一的恶臭行为,又何止是这么一点就能囊括的。
Flag立了整本笔记本,打过勾的事项少之又少;嘴里说着马上动身,但拖延症犯了还得请病假;为了一丝零头小事委屈得不行,吃过的亏扭头就忘。
诸如此类不仅恶臭,做起事来还带点理直气壮的意味。
今天,就给大家出一个鉴别当代恶臭青年的教程。
难谈自律
很多时候言行不一说白了,还是因为放得出狠话,却管不住手。
我们专业曾有场比较重要的等级考试,由于费用也要大几百,大家在报名的时候还是颇为肉疼,都立志要一考通过。
尽管是如此,在长达半年的备考时间里难免还是会懈怠下来。我的同学A就是这样,上学期没考过,这学期依旧人艰不拆地持续报名。
但除了刚报名时还有股干劲,时常背背单词,翻翻书之外,大部分时间还是沉迷于游戏之中。
游戏好玩吗?当然好玩。考试重要吗?当然重要。
人最怕的也莫过于是权衡两者利弊而择其一,肯定是选择当下最舒服的位置,剩下的留给未来再去焦虑。
所以小A一边讲着担心自己不能通过考试之余,一边照样还能雷打不动地打上几小时游戏,毫不畏惧。
我曾开玩笑给她提过建议:不如你就立个目标,今天没看书,你就给我十块钱。
她一口回绝:不行,我一定会去打游戏的。
随后她就启动一种,间接性看书做题,持续性躺倒休息的模式。就好比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让人走不出去,又绕不回来。
人不是难在自律,而是难在坚持自律。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的人哪怕是打一天的鱼,都能宣言自己是自律且成功,但实质上,根本没有发生什么改变。
网传关于的自律性的金句有很多,什么自律即是自由,什么成功源于自律。
但说实在话,要谈自律的方向太大,大部分人就算当下略有触动,随后看过就忘。所有跟自律搭上边的计划,最终还是沦为了“明天开始”的命题。
古人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当代青年的明日,确实何其之多。
自律讲究的还是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而如今难谈自律已然变成当代青年的一种新趋势,大不了就是破罐子破摔,重新开始。
要成为恶臭青年首当其冲的问题可能就是:你能维持自律状态多久?
难逃跟风
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也使得许多小众文化被重新剖析,借助各个平台来达到一个曝光新高度,从而成为当代流行。
从2010年第一代网红的成功转型开始,到近年网红定义不再是以“人”为单位,甚至什么网红奶茶,网红脏脏包都能层出不穷。
仿佛只要打上“网红”二字,就是一种新潮流。
但一个新潮流的崛起,迎来的也一定会是热度消亡后的更新换代。
追捧完空穴来风的“网红”系列产品,大众又转而发现“文艺复兴”的热点,开始卖弄情怀、卖弄复古。但未曾了解过,仅仅因为“热”而去追捧的喜欢,只能称得上是盲目跟风。
近年来打开一些短视频平台,内容几乎都大同小异,时下什么最热门一目了然,不仅很多经典影视片段被拎出来大肆模仿。
甚至连Lolita、汉服这类小众服饰,也因某些网红视频而被带火起来。当然与此同时能从中分一杯羹的还有各种山寨店家,山寨爆款,微博曾有位网友不禁感叹,山寨的汉服竟能月销6000单来。

而这场跟风狂欢的背后,买单的却是衷心热爱小众文化却沦为烂大街的群众,还有辛苦原创被抄袭却难以维权的商家。
在这样一个快节奏时代作为背景的当年青年,大家都心照不宣地认为“大众都在追崇的,我也不能落下”,在“土味”和“流行”面前几乎没有自己的审美能力。
这种审美能力的丧失,使当代青年再难成为自己,而是成为热度。
木心曾说过: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当代青年言行不一的恶臭行为,大抵也是这样。一边说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一边盲目追崇,热捧山寨。仿佛只要融入了大众审美,就走上了时尚前沿。
说到底,还是难逃跟风。
难免侥幸
我老师曾说过一句话:遇害的可能性是万分之一,但你遇到了,就是百分百,所以永远不要有侥幸心理。
这种侥幸心理不仅仅是遇到大事件,在一些小事上也经常体现。
五月份在广西某地的一家快餐馆就发生了一起多次霸王餐事件,十名高中生企图用付款截图来蒙骗过去。监控显示该学生40多天到店消费60多次,但实际上只付款9次。
也就是意味着还有前面五十多次,都凭借着侥幸浑水摸鱼过去。
最后被店家发现后,该高中生也如实承认,经双方协商,共10人每人赔偿2000元。
侥幸心理的结局还是自食恶果,生活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不可能让幸运只垂青你一人。
但依旧有人活在侥幸心理里却没有任何危机感。
头发一把一把的掉,发际线暴走五厘米,猝死新闻又上了头条,转眼晚上还是持续熬夜到凌晨四五点;胃痛起来药一瓶一瓶的吃,转身毫不忌口,外卖泡面轮流切换;身体已经敲响警钟,还是纹丝不动,觉得熬一熬就过去了。
说到最后,所有侥幸心理换来的苦头,还是要自己尝个遍。
到了当下这一代,科技走上平稳发展,生活质量明显改进,该懂的道理都能理解。但有万分之一的概率你能侥幸,当有百分百逃脱的办法你却不想选择。
说到底还是因为,人要走出自己认定的舒适区,又实在太难。这种侥幸心理甚至发展走向越来越偏,开始使人可以理直气壮的认为,一次躲得掉,一定还有第二次。
这已然不是一种侥幸,而是在赌,压在赌注台上的却是你的人生亦或你的健康。
其实我们这一代已然离“青年”这个字眼越来越远,2019年已经开启了下半年的篇章,90年代大都半只脚步入中年的分水岭,最小的00后也进入了大学阶段。
做青年难,想恶臭还挺简单的。
这个可能是一个潜移默化被岁月摧残的过程,但想抛开恶臭青年这个定义,只需要从现在改变自己的心态开始。
成为恶臭青年到底需要几步,说白了任何时刻都可以是“恶臭代表”,但在短暂的恶臭之后,我还是祝愿你花自芬芳,风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