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记忆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人根本上就是活在记忆里的动物。人性和人格由记忆定义,一个人由他所记忆的全部情感、知识和经验所构成。没有了记忆,人类寸步难行。
因而自古以来,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都鼓励提高记忆能力,加强记忆效果,强调记忆的重要性。
然而互联网科技、计算机科技、人工智能和搜索引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个出乎那些伟大教育家和思想家意料的结果,从正反两方面支持了一种非常反智主义的观点:就是人类不再需要大量记忆知识了。
这个观点最早是我几年前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位哈佛大学的博士生所发表的言论。他声称AI时代记忆能力对于人的重要性会极大降低,而推理和分析能力将极大提高。
支持此论点者的理由,如这位哈佛博士生给出的论据似乎很有说服力,1.反面理由:人工智能和计算机在极多的领域都开始超越人类智能,诸如AI下象棋,AI检测发热情况,AI修图,基于NLP技术的智能语音助手回答历史事件发生在那一天的问题,计算机记住一个菜谱,计算机记住大量事实性信息等等领域,人类的能力是远远比不上计算机的,支持者于是认为人类既然远远比不上,就应该放弃;2.正面理由:BING,Google,Duckduckgo,Yandex等搜索引擎既可以快速得到诸如“美国第一任总统是谁”“汉朝第四个皇帝是谁”“二战爆发于哪一天”等事实性信息的结果的详细内容介绍,Wikipedia(维基百科),Britannica(不列颠百科全书)等像前者那样的基于Wiki技术的提供自由内容、支持公开编辑且多语言的网络百科全书协作计划和像后者那样的基于中心化审核、仅支持官方编辑的英文网络百科全书,都可以为人们提供广泛、可靠而快速的事实性信息,而且网络百科全书还可以为人们提供较为权威的科学、不确定知识、各式理论假说等的入门介绍,这些信息和知识是如此唾手可得而记住它们的代价如此高昂以至于人们似乎“并没有必要记住它们”,支持者于是认为“记住大量知识是成本高昂且十分愚蠢的行为”,应当放弃。
那么这种观点真站得住脚吗?
观察事物要看它的本质,请循其本。
记忆的第一步要从学习开始,没有学习便没有记忆。
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学习和记忆的本质。在这里,学习不单单指的是学校里的文化学习那种狭义上的学习,而是包括所有关于经验认知的广义学习,从一次旅游的体验到初次登山的心路历程,从观看YouTube视频获得信息,到阅读一本书获取新知,从向行人打听道路信息,到聆听名人演讲感受他的内心。
人是经验的动物,所有知识和记忆都来自于广义学习。
学习和记住身边出现的各种信息是我们所共有的关键认知功能。众所周知,我们有时可以很轻松地记住上百万条信息,有时却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大部分人都能够很容易地记得他们小时候的某一次生日聚会,蛋糕的味道与颜色,出席的朋友,像生日聚会这样特殊的事件,这就经常让我们都很惊讶于那个特殊日子居然能记起如此之多。
然而我们并不会记住所有的生日聚会的详细情形。
记忆具有一种奇异的不完整性,然而人生所积累的经验却是极其丰富的,尽管我们的大脑内存储着大量的信息,但是我们仍在不断获取新信息,并形成新记忆。
学习和记忆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简单说,学习是获取新信息的过程,其结果就是记忆。也即是说,在学习了某样东西后,记忆便形成了,这种学习也许会发生在信息的单次呈现后,也许是在信息的重复呈现后,记忆必须是能够在一段时期内维持的。
学习与记忆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编码。编码是对输入信息的处理与存储,它分为两个阶段,获取与巩固。获取是对感觉通路和感觉分析阶段的输入信息进行登记,巩固是生成一个随时间推移而增强的表征。
2.存储。存储是获取和巩固的结果。代表了信息的长久记录。
3.提取是通过利用所存储的信息创建意识表征或执行习得的行为,如自动化动作。
如之前提到的,记忆包含了一种时间成分。我们可以在短时间或长时间内记住很多事情。我们可以将这种固有的特征描述为“精神的时间旅行”。回忆过去发生的事情就好像在当下重新经历一次过去的时光。
将记忆定义为我们能够在多长时间内保持感兴趣的信息是有道理的。
根据信息维持的时间长短,我们可以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的维持时间以毫秒或秒来计算,例如,我们可以记起某人刚刚说过的话,即使我们当时并未特意去听。短时记忆是指那些能够维持几秒钟乃至于几分钟的记忆。例如,我们工作时所记住的电话号码。长时记忆是按照天或年来计量的,如一个发生在童年时期的打架事件。
类似于计算机工作时调用硬盘里的数据,载入到内存中进行计算一样,所谓人类的思考,就是在大量调用关于已学知识的长期记忆的基础上,载入到短时记忆与思考的大脑工作区域,进行复杂深入思考的结果。
而且不同于计算机硬件,硬盘,内存和中央处理器之间明显的分野,人类大脑中负责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工作记忆和思考计算的部分并不是泾渭分明地,最关键的是,这种模糊的区域划分和非泾渭分明会导致一个重要的结果,人类建立牢固的长期记忆这种行为本身反过来会改变和塑造我们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架构,就像一台通过硬盘存储数据的计算机在向硬盘写入数据时本身会改变中央处理器和内存一样。
最初计算机的发明就是基于仿照人类大脑的设计,然而脑科学研究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进步告诉我们,人脑可不是简单的计算机,大脑本身会由于本身存储的数据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和进化,这一点和电子计算机相比很有差异。
人脑是极为复杂的可进化的认知生化计算机。这台生化计算机可以装载任何形式的软件,并且会由于外部输入的信息而永久性地改变其结构。
正因为数据,信息和记忆对于大脑本身的结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离开了长期记忆的人脑无法升级优化,将会永久停留在低级状态。
那些支持"人类不再需要大量记忆知识"的人可以歇歇了,正如人类无法通过不记住九九乘法口诀而只锻炼数学推理能力却学好数学一样,人类也无法通过不记住知识,而只锻炼推理和分析能力却理解和掌握知识一样,没有人可以做到离开记忆谈思考。
与支持"人类不再需要大量记忆知识"的人士所想的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当代和未来社会是知识社会,信息经济和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类所需要的技能,技术,知识和科学才会越来越深刻复杂,只有良好的记忆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掌握这些重要的知识体系,以适应未来社会,我们会更需要记住那些最为重要的知识体系,如数学,物理学,语言和计算机科学,除去那些非知识性的信息,如历史大事件爆发的日期,历史人物的家庭情况等,只要信息可以被归类到重要的知识体系时,我们就应该把它们记住。
因为这有这样,只有记忆,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成为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