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的寺院里有一头驴,每天都在磨房里辛苦拉磨,天长日久,驴渐渐厌倦了这种平淡的生活。它每天都在寻思,要是能出去见见外面的世界,不用拉磨,那该有多好呀。
驴下山去驮东西,它兴奋不已。来到山下,僧人把东西放在驴背上,然后牵着它返回寺院。
没想到,路上行人看到驴时,都虔诚地跪在两旁,对它顶礼膜拜。
一开始,驴大惑不解,不知道人们为何要对自己叩头跪拜,慌忙躲闪。可一路上都是如此,驴不禁飘飘然起来,原来人们如此崇拜我。当它再看见有人路过时,就会趾高气扬地站在马路中间,走起路来虎虎生风、腰干瞬间直了起来!
回到寺院里,驴认为自己身份高贵,死活也不肯拉磨了,只愿意接受人们的跪拜。僧人无奈,只好放它下山。
驴刚下山,就远远看见一伙人敲锣打鼓迎面而来,心想,一定是人们前来欢迎我,于是大摇大摆地站在马路中间。那是一队迎亲的队伍,却被一头驴拦住了去路,人们愤怒不已,棍棒交加抽打它……驴仓皇逃回到寺里,奄奄一息,它愤愤不平地告诉僧人:“原来人心险恶啊,第一次下山时,人们对我顶礼膜拜,可是今天他们竟对我狠下毒手....”
僧人叹息一声:“果真是一头蠢驴!那天,人们跪拜的,是你背上驮的佛像,不是你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自己的认知不能从单一维度来考虑,这样会形成盲维。正如故事中的那头毛驴,人们是对于佛像虔诚的跪拜,而非对于毛驴,但毛驴缺失这一维度而不自知,从而出现了致命的认知误区。由于事后有僧人的点拨,毛驴才明白原因。那么对于自己,碰到关于认知的问题后,谁又能来点拨我们呢?所以需要跟着更高维度的人来对碰,做比较,才能意识到你身上的不足,自知后才能自醒。
如果“格物致知”是一种认知方式,那么静观式、非互动的感知就不是真正有效的认知。真正有效的认知是接触,是冲突,是博弈。这种意义的“格物致知”在精益创业里表现得特别明显,在我们上传新产品这一点尤其有指导意义。
所以任何的产品,只有通过批量上新,频繁上新,试错,突破当前的认知,升级自己认知的纬度,抓住好的产品,加大优化,让好的产品尽可能传播出去。不好的产品就直接下架,需要注意的是前期产品投入60分就可以,前期不宜做到非常优秀,不然试错成本就会非常高。
无论是产品、服务,还是商业模式,都不过是一种对于客户需求的认知表达而已。你的认知限度就是你的产品和商业模式的限度,只有突破你的认知,才可能在产品和商业模式上成功实现基因突变,推出新的物种。
很多时候,单纯的思考,不仅价值不高,能量也不足。事实上,“纸上谈兵”说的就是这个现象。用行动刺激思考,用思考改良行动,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行动中产生的思考,不仅质量高,数量多,意外惊喜也尤其多 —— 很多想法,很多总结,很多灵感,若非正处于行动之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 这一点,是那些疏于行动的人永远不能理解的事情。
在这一点来说,很多人都还不如那头蠢驴,至少那头驴还敢于尝试,试错,调整自己的认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