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近10天时间读完《这样读书就够了》(赵周著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该书从职场人在读书和学习中最常见的三个问题入手,对比以知识为中心的学院型学习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成人学习的特点, 综合分析成人读书与学习中各种问题的前因后果,追问诸种学习方法的适用边界,用严密的逻辑和有力的证据说明“拆书法”如何有效地帮助成人实现其学习的终极目标——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该书从小说《杜拉拉升职记》中主人公在职场升迁史说明在市场经济更为复杂,职场上升通道更为狭窄的今天,职场人基于生存负载和生存力量的需要,更应该不断学习以提升综合能力。可是成人学习却遭遇三个问题困扰:
问题一:没时间、没精力
勤奋的人用“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想挤总是有的”来激励自己,对此问题的常规解决办法是:没时间,就早起;没精力,就抱群努力、坚持打卡。
懒散的人正好以此为由放弃努力。
在讨论时间与精力时,作者介绍了密歇根大学成人教育学教授霍华德• 麦克拉斯基在1963年提出的生存余力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一 个人总是在他需要的精力与可提供的精力之间寻求平衡。那些消耗个体精力的事情叫做“生存负载”,而处理这些负载需要“生存力量”。无论是生存负载还是生存力量,都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构成。
关于生存负载,外部负载主要指的就是工作,包括职场工作和没有薪水的家庭工作;内部负载主要来自个体不断发展的生活期望:想买房,想换车,想升职,想在40岁之前实现财务自由。
读到这儿我想到了体制内工作的自己、年纪相仿的同事、同学,为什么我们没有明显的学习压力和强烈的学习欲望?
那是因为我们几乎没有了生存负载:每天按部就班工作,每月稳定收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经过工作三十余年积累,房子车子都能满足生活需要,稳定舒适规律的生活像极了唱片卡槽,我们就是唱针,除非自己跳出,否则就一圈又一圈规律地转到生命终老。
生存力量呢?外部的力量源自家庭背景、人脉资源、经济能力;内部的力量是个人的能力和经验。
我们的生存力量来源于体制。
生存余力=生存力量/生存负载
生存余力理论指出:一个人要从事学习活动,必须拥有一些生存余力。
如果能够保持一 定的生存余力,那么就能够很好地应对不可预见的紧急情况,更好地应对不可预见的紧急情况,更好地承担风险,能够从事各种探索性和创造性活动,也更有可能开展学习。
当然,生存余力过多则意味着他对别人没什么价值,可能处于失业当中,或者是官二代或富二代 。
问题二:看不懂、记不住
不读书的原因,除了没有时间读书外,最常见的就是“看不懂”“记不住”。
这个说法不够全面,因为很多人即使记不住也依然在读书。当然,该书作者主要侧重于致用类书籍的拆书法。
这里要追问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学习?
“学习致用”是最主要的原因。可我们也会基于兴趣经常阅读小说诗歌和散文,基于了解阅读新闻历史和地理,这些并不直接关联实用。
对这个问题常规的解决办法是:找原文,慢慢抠;记不住,画思维导图、做摘抄记录。
对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来说,看不懂和记不住是致命的问题,它意味着无法通过考试;可对于成人学习来说,学习的中心应该是学习者自己。
对致用类书籍的阅读来说,重要的不是看懂,而是能和自己的经验发生联系;重要的不是记住,而是能够将知识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这个观点是说,成人学习致用类书藉,有些章节或知识点看不懂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自己需要的部分联系自己的经验用于实践。
就拿知法犯法的违法分子来说,他们能读懂也能记住法律规定,可并没有在实践中遵照执行,读懂记住除了占用脑容量没有其他作用。
著名教育家克里提克斯曾说:“经验本身有价值吗?并非如此——真正有价值的是在对经验进行反思之后的智力发展。有效的学习来自有效的反思,而非积极的经验。”
《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对“失败是成功之母”是这样解释的:母,先导。它指人唯有善于从 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获得成功。失败是成功的先导,失败是成功的基础。,
同样,阅读本身也不能创造价值,理解和记忆知识都不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并且改变行为只发生在将读来或者听来的知识内化和反思之后。
自我导向的阅读,不太关心看不懂和记不住的问题,只关心能不能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能力 ,改变行为。
问题三:看不下去
解决办法:用番茄工作法逼自己专注。
你有多少次拿起一本书却半途而废?又有多少次为此而心怀愧疚?
在这个通货膨胀犹如脱缰野马的年代,收益率最高的投资就是提升自己的能力,性价比最高的商品就是图书,尤其是致用类图书。
结论:且不说这些方法的效果如何,这种“头疼医头 ”的方式,真能达到成人学习的目的吗?如果学习者缺乏内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即不能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那么即使解决没时间、没精力、看不懂、记不住、看不下去等问题,也没有多大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