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一本书》中说到,如果一本书只是在重复你已经知道的内容,又或者加深你对某一件事物的专横的见解,那么对于这本书的阅读可以说是失败的,因为你只是在重复自己的想法而已,并没有真正的去读懂作者真正的意图。从作者的角度来讲,任何一本书他都是不同的,都有可以让我们获得新的认知的地方,因为至少每个作者是不同的。
读《一本书读懂支付》这样的一本书,给予我的感受来说,就是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重复已有的知识,所以越到后面就越觉得他只是在回忆一些事实,并没有多大的用处,换句话说,我能够同样的表述出哪些内容,只是说可能不是那么的完美和具有结构。
当然这并不能说明这是一次失败的阅读,每一次阅读,总会给人带来一些新的东西。也是更加贴近作者的东西。更底层的东西。
在开篇不远处他就谈到了外延和内涵这两个在形式逻辑中才会出现的名词,或许为了证明他的逻辑性,但他对对比的对象是支付和交易,从符号学来讲,这两个属于同层次的词语,在可比性上是同等的,在内涵和外延上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有的话就是他们是属于并列的完全不同的词语。当然后续就没在出现类似的描述了,或许也只是比喻。
内涵和外延是符号解释的时候的二轴性所导致的结果,比如说衣服,他可以是众多可能性的一种这是他的外延,内涵则是为什么是衣服的答案。内涵和外延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固定符号的位置,好在形式逻辑中进行符号运算。当符号的外延放大,内涵缩小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抽象。当符号的外延缩小内涵变大我们叫做符号的具象。
另外一点就是,符号的边界问题。比如交易和交换的边界问题,交易是某一种交换,交换可能是交易,交换不一定是交易。这里我们得明确不同符号的边界问题,因为用词不当会严重影响到被解释出来的意图。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关于支付方式的分类问题,看到了在不同角度下,支付的范畴。同时,也让我们对范畴这个概念有了新的理解,任何事物在某个可划分角度,都存在一定的范畴,比如卡和非卡,比如B2C等等,在某个角度下,他们被划分成了不同的范畴,表现出了不同的属性,那么我们仍然可以利用这样的一个特点,对一些事物的某些角度,定义一些范畴,来区分他的特性。
说到特性,就必须知道的是,特性的意思是在满足基本功能一致的同等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寻找特性的第一点是要找到他们的共同点,然后才能说他们的特别点。就好比如支付特性,首先他们得都是支付,不然那些特性完全无意义。特性的前提是满足基本功能,才来说特性,特性给予系统不同的业务赋能,比如对于汇兑与转账来说,虽然都是将货币转到另外一方,但他们在清算流程上的不同特性,给予了他们在业务上的不同含义。
另外,关于结构性,文本的结构性对于文本落地实施具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如果文本不能自洽,那么他在实施当中根本就无法完成行为上的转换,因为存在冲突和歧义又或者认知黑洞,所以一般来讲,文本必须具有系统性。更加极端来讲,每一段话都得自洽(应该不至于,但大神应该是这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