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女儿玩耍,我随口唱了一首“有只雀仔跌落水”。
女儿听后,像忽然想到什么,跑到客厅去找,一会儿进来时,手里多了一本薄薄的儿歌册子。
那是托儿所每学期发一本的册子,里面有十几首这个学期他们要学的儿歌歌谱。
她摊开册子在床上,一页一页的翻,我好奇问道,你在找什么呢?
她专注于找,没有作声。
她是在找那首歌的歌谱吗?
但这想法一出,连我自己也觉得好笑,一个三岁小孩,大字不识一个,怎么找呢?
但她翻歌本不为找歌,那找什么呢?
很快,整本册子翻到底,似乎没收获,她又转身到客厅去寻。
记得一共有三本歌册,她可能去寻其它两本去了。
但家里乱成一团糟,打从有了小孩,家里怎么收拾都是乱的,书本东一本西一本的,有些甚至被淹没在玩具堆里了。
我担心她会越找越挫折,就让她别找了,但她没理会,执意要找。
她从一堆书当中,轻描淡写的抽出一本,看似随意,实则有目的而发。
噫!竟然就是歌册子,我感到有些意外。
难道她记住了每本书的方位?
另一边她又在心无旁骛的翻起书来了。
但我还是判断这是纯粹是三岁小孩的胡闹行为,当下,也不去注意她了。
“这是什么啊”,她忽然叫了起来,把我的思绪又拉了回来。
我低头一看,她手指指着书页上的某一处,而这一页赫然就是我唱的那首歌的页面所在!
我诧异,一个不识字的三岁小孩是如何做到的?
发现她的手指指着一只小鸟,这只小鸟正是这首歌的插图。
我似乎明白过来,托儿所老师上课时曾使用过这本册子,她记住了这只小鸟,所以她只要找到这只小鸟了,就找到这首歌了。
我刚才错了,误用了一个大人的骄傲,而漠视了一个孩童对世界的独特感知能力。
这件事令我想起了另一则熟为人知的故事。
牧师在房间准备明天的讲道,而孩子在屋里吵闹不休,为了打发孩子,他拿起一张世界地图,把它撕成碎片丢在地上,让孩子拼,拼好有奖励。
牧师以为这件事会让儿子花上一上午的时间,但是没过10分钟,儿子就敲响了他的房门。
牧师惊愕的看到儿子如此之快的拼好了一幅世界地图,便问:“儿子,你是怎么拼出来的呀?”
孩子说:“这很容易,因为背后是幅人头像”
这两个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女儿着眼在插图上,而非文字;牧师的儿子着眼在人像上,而非世界地图。
而我和牧师都被打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