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规矩”对孩子的重要性。
无规矩不成方圆,讲的是外在“规矩”对成事的重要性;随心所欲不逾矩,则是内化成道德规范和人生哲学的“规矩”。
何为“规矩”?具体到孩子教育,可以理解为界限,或者界线。也就是线之内,可为,线之外,不可为。说来简单,做来很难。
举个例子,按时起床这个“规矩”,很多家庭是是树立不起来的。头天晚上说的很好,第二天早上闹铃响起,该睡还是睡,该赖床还是赖床。不是吗?
按时吃饭,荤素搭配不挑食,这也是规矩,但放眼望去,有几个家里能落实好这个“规矩”?
按时完成作业是规矩
饭前洗手是规矩
便后冲水是规矩
公众场合不大声喧闹是规矩
。。。
共识的规矩一大堆,为什么大部分孩子就是不遵守呢?
以我一直以来坚持的理念,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关键,还是在父母身上。
那父母的“问题”出在哪里?
是没有立好规矩吗?
我曾经给孩子立过家规无数,写下来贴在墙上,说实话,还没等胶水干透,“规矩”就已经失效。
那是“规矩”立的不对?甚至不应该立规矩?西方不是有所谓的“散养”理念吗?但很遗憾的告诉你,我们误解了“散养”教育的本质,这里不扩展讨论何为“散养”,只需要明确一点,即使是所谓的“散养”教育,也不能跨越人类社会的基本规范,这跟没有绝对的自由是一个道理,只要生活在社会之中,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否则,立足都很困难。
那父母的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守规矩”?怎么才能做到让孩子“守规矩”?
这里有三点建议:
1.立好规矩同时,列出守规矩和不守规矩的后果,尤其是不受规矩的后果,然后,坚定的执行;
例如,如果闹铃响了不起床,父母不会提醒,上课迟到自己跟老师解释,或者外出计划取消;
到了饭点不上桌,或者吃饭时挑肥拣瘦,那就没饭吃,也不能吃零食,只能等到下蹲饭再吃。
饭前不洗手不能吃饭;
便后不冲马桶打扫一周卫生间;
。。。
那如果做到了是否给予奖励呢?
要看是什么“规矩”,如果是像生活起居这样的基本规矩,不建议给予“奖励”,因为这是孩子基本的自我负责,也就是本应该的事情,如果这些也需要奖励,那就会给孩子造成错觉,这本不是我应该做的,而是父母强加的。
如果“规矩”本身是超出孩子正常范围的,具有挑战性的,可以适度给予正向激励,但分寸要把握好,有时候,不恰当的奖励甚至会适得其反,造成没奖励就不干活的尴尬局面。
2.父母以身作则
例如,如果你给孩子定下不能玩游戏的规矩,那你就要先把自己手机里所有的游戏全部删除;如果你要求孩子每天读半小时英语,那确保你也要做到每天不少于半小时英语诵读;吃饭时不看电视,那对不起,全家都要遵守此规矩。
这对六岁以上的孩子尤其重要,因为过了六岁,孩子已经有自己的逻辑判断和思维能力,那时候你想单纯的依靠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孩子会观察,会思考,会判断,你定的规矩是否公平,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执行性。这个时候,身教大于言传,所以,如果想让孩子“守规矩”,那就示范给孩子看。
3.态度温和,但要坚定
很多父母在规矩树立和执行过程中,情绪会经常失控,以至于吼、训、骂,甚至打,成为了保证孩子“守规矩”的手段。其实这种方式即使最终孩子“守了规矩”,那其实也不是真正的守规矩,只是迫于你的“淫威”和棍棒不得已而为之,一旦这种“压迫”不再,“规矩”随之而破,甚至会伴随着强烈的“反规矩”行为。情绪控制是个专门的知识,需要通过学习和练习来改善,简单而言,就是分清楚哪些是孩子的事情,哪些是自己的事情。想清楚即使父母,也只能控制自己的事情,也不能去干涉甚至强迫孩子的事情,那心态就容易平和下来。
在守规矩这个事情上,怎么叫做温和而坚定呢?
举个例子,孩子不按时起床,
那“不温和不坚定”的状态是什么?
“怎么还不起?再不起真要迟到了!”
“快点起来,是不是想挨揍?!”
“我最后给你五分钟,如果你五分钟后还不起,你就别吃饭了。。。。”, 起来后,“来,吃一口面包。。。”
“让你不起来,看我不揍你屁股开花!”
那什么是“温和而坚定呢?”
“孩子,闹钟响了,你听到了吗?”
“我知道你很困,特别不想起来,爸爸(妈妈)也有不想起床的时候,这有时候很难,但我们必须起床了,否则,上学就要迟到了!”
然后走开,忙自己的事情,耐心,耐性的等待着孩子来做出他自己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