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第二版)
作者:(美)贝克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01 自动思维、中间信念与核心信念
这部分来讲一讲认知行为疗法当中,对于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的工作和应对方式。这可以说是认知行为疗法当中比较核心的一个部分了,是一个比较重要和复杂的内容,但是鉴于我们的时间和篇幅限制,我们就挑重点来谈一谈。
所谓信念跟自动思维的区别是什么?信念它是来访者关于自身、他人和这个世界,更深入的并且可能不太清晰的一些观点和认识。那么自动思维呢,一般是由这样的一些信念引出的。
我们一般都先对来访者的一些重要的思维去进行工作,因为首先遇见的是自动思维。它们可能是更浅层面的,更容易被观察到的,更贴近来访者生活的一些内容。那其实这是为我们去和来访者的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工作,做一个铺垫。
有了跟自动思维做工作、做评价、做矫正的经验以后,来访者可能也会成长,提高自己的悟性。在之后跟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工作的时候,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认识到问题所在。
自动思维、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的区别,是怎样的呢?总的来讲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
自动思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些事情和关系浅表的反应。比如一个人看到一本书,他的反应是“我读不懂这样一本书”。
中间信念是递进一层的,一个人对于一些日常生活的规则,类似于一种指导原则、方针等。比方说,一个人认为,“不管什么事情,交到我手上,我就要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这样的一种方针和指导原则,就是认知行为疗法中所说的中间信念。中间信念是带有假设的,比如刚刚提到这个中间信念,他的假设就是,“如果我没有做到最好,我就是糟糕的,我就是不能接受的”。
核心信念,就是更递进一层的,是一个人对于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核心认知部分,有积极/正面的和消极/负面的区分。比如说,一个积极的核心信念是,“我相信我可以”。而一个负面的核心信念可能是,“我不相信我可以”。那这样一个最核心的信念,往往来自于一个人成长早期的经历,与一些创伤和抚养者的关系等等有关。
02 如何矫正信念——一个案例
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就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递进地帮助来访者矫正和改变他的信念。
其实在方法上,矫正信念与矫正自动思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们也会用大量的苏格拉底式的提问与来访者对话,用重新挑战等方式,来帮助来访者加深对自己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的认识,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尝试矫正和改变。
比如说,一个来访者可能有一次考试没有考好,并且也处于比较抑郁的状态,那我们就可以从一些比较浅显的事件,从来访者的自动思维的角度去引入,探索他的信念。
你可以询问这个来访者“那你拿到考试卷子看到成绩的时候,你脑子里面在想什么呢?”
来访者可能会回答说,“我觉得我应该更努力一些,我应该做得更好,我什么事都没有做好,真的很无能。”
那这里就出来了一个核心信念,即来访者认为自己是无能的。那么这个时候呢,基于咨询师之前对来访者的了解,咨询师就可以尝试去猜想,为来访者提供一个假设。
比如说,这个时候咨询师就可以提出,“那我猜你是不是有这样的想法:我考试之前必须要熬通宵去复习,才算是努力了。”
这个时候,来访者可能会同意你的说法。那么咨询师就可以引导来访者者,说出这个假设的后半部分。咨询师可以问来访者,“那如果你没有通宵复习,尽最大的努力的话,会怎么样呢?”
那么这种情况来访者可能就会回答说,“那我就没有做到最好,我就失败了。”
那么这时候,咨询师就可以帮助来访者总结之前他说的内容,说出他的信念:如果不尽最大的努力,自己就会失败。这样就可以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一个信念。
当然有的时候也会出现的一个情况是,来访者的自我认知还没有达到,可以说出他的假设的后半部分。这个时候咨询师就需要采用一些别的策略和措施去提问,比如说可以问来访者,“如果你没有在考试前,尽最大努力准备去通宵复习,你觉得可能会发生什么糟糕的事情吗?”这样的提问,可以帮助来访者去思考和发现他心中的一些灾难化的假设。
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用到的一个技术叫做“箭头向下技术”,什么叫做箭头向下技术呢?就是说我们去一层一层地拨开,深入来访者对一件事情,以及对自己的认识。那么我们用一个对话例子来解释一下这个技术。
咨询师问来访者,“那对我们来说,去了解这件事的哪部分是让你最痛苦的、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考试考得不好,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来访者回答说,“那就意味着我的同学、我的室友、我的朋友,都会考得比我好,我没有办法接受。”
咨询师进一步向下问,“所以你感到非常苦恼,但是关于你周围的同学、朋友考得比你好这件事情,对你来说最糟糕的地方是什么呢?”
来访者会回答说,“那他们可能会瞧不起我。”
这个时候咨询师继续向下问,“那如果他们瞧不起你,对你来说不好之处是什么呢?”
来访者说,“就是很讨厌,这种状态很糟糕。”
咨询师共情来访者,并且继续向下问,“发生了这样的事情,的确会让人很痛苦。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他们看不起你,意味着你会怎么样呢?”
来访者回答,“那意味着我很差,不像他们那么好。”
到这里,这个对话其实就完整了。因为通过以上这个对话,呈现出了一个假设:如果人们看不起我,就意味着我很差。而这个核心信念,“我是差的”就引出来了。
很多时候在这个询问对证的过程当中,来访者自己就会逐渐意识到自己信念的偏差之处。这些信念其实在这个询问和讨论的过程中,往往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
03 更多的心理教育
但是有一些信念是比较固着的,那么就需要更多的心理教育讨论和矫正的过程。仍然以这个对话为例,咨询师可以对来访者进行他的信念相关的心理教育。
比如说,咨询师可以引导询问来访者,“那你觉得是每个人都是这样相信的吗?如果我没有考好就会被人瞧不起,就以为自己很差。”并且去引导来访者思索,是不是周围有一些人,是不在乎这样的一些事情的,想象他会有什么样不同的信念?这样的人是不是认为就算考的不好,在某些价值标准上没有那么成功,其实也是可以接受的一件事情,而生活过得更愉快,其实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件事情。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去引导来访者去思考,为什么别人就可以有这样不同的信念,他是怎么习得这样的一些信念的。这个过程也可以帮助来访者认识到,信念都是在人成长的过程中习得的,既然他可以习得一个特定的信念,那他也可以继续去习得其他,可能让他感觉更好的信念。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帮助来访者去检验这个信念的好处和弊端。在这个过程当中,去逐渐削弱来访者的负性信念的益处,强调和强化弊端来帮助来访者,去改变这个信念。
比如说之前我们举的例子,我们可以询问来访者,“那你秉持着‘如果我没有做到最好,我就是无能的,失败的、被人瞧不起的’这信念对你来说有什么好处吗?”
来访者可能会回答说,“这可能会让我工作、学习、做事情更努力。”
那我们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尝试去帮助来访者去思考,是不是需要这么极端的一个信念才能促使自己更努力工作呢?那有没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可以让自己不那么痛苦地得到这个好处?
来访者可能一时半会儿想不出来,因为他可能秉持这个信念很久了,也没有其他可以用来替代的正向的信念。那么就可以去帮助来访者思考,那你的这个信念的坏处是什么呢?
来访者可能就会意识到,那就会给他带来很多痛苦,考试没考好的时候会痛苦,做演讲之前会痛苦,可能会没有很多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享受生活的事情,因为这个信念会逼迫自己一直去努力。
咨询师也可以问来访者,这个信念本身是不是也会损害这个信念的目的。就是说你觉得自己没有做到最好就是失败的,这个信念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更努力,但是它可能会减少学习工作本身的一些乐趣。
那么经过这样的一些讨论,来访者就会意识到他的这个信念的弊端是大于益处的,所以就会更有动力想要改变这个信念。
最后,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去帮助来访者构建一个新的、正向的信念,去替代过去的适应不良的信念。这是一个来访者和咨询师,需要共同去协作的事情。
比如说,那个“如果我做的不像别人那样好,我就是个失败者”的信念,可以替换成什么样更合适的信念呢?可能是“如果我没有别人做的好,那只说明每个人有不同的擅长的地方,那也不能说明我是一个失败者”。
可以帮助来访者去建立一个合理健康信念的工作表,列出这样一系列对来访者未来发展很重要的、正向的核心信念,并且鼓励来访者在生活中去找到一些事件和证据,来支持这个新的核心信念。
当然这也是一个咨询师和来访者,需要长期去合作讨论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模拟了很多来访者在成长过程中,去习得信念的过程,只不过这是我们咨询师用专业知识和技术进行了调整和矫正的。假以时日,来访者就可以获得一些更适应性良好的、新的信念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