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2168天早安问候。
我们都知道, 6岁前的孩子对规则是高度认同的,在6岁前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对他们独立人格的形成和未来发展很重要。
道理和方法都看了不少,可为什么你给孩子立规矩就是不管用?其实啊,就是没掌握到这3个关键:
一.“一致性”是立规矩的前提。
1.内外一致。
给孩子立规矩,应该是始于家里,在外面不被允许的行为,在家里也不能放肆做。只有坚持内外一致,孩子才能接受和遵守这些规则。
2.全家一致。
立规矩最怕的是家庭成员之间不一致,比如你刚定下“每周只能吃一块巧克力”的规矩,家里老人转身就给孩子买一堆吃个够。你说,这样的规矩能立起来么?
3.遵守一致。
规矩一旦立下,就需要家庭成员都遵守,不能要求孩子不说脏话讲文明,家长却遇到不顺心就爆粗口;要求孩子不能撒谎,自己在工作上却撒谎请假,等等。
4.态度一致。
“没规矩的孩子背后必有没原则的家长。”立规矩,前后态度要一致,不要朝令夕改。
二.言语温柔是落实规矩的方式。
在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时,我们的语言要温柔有条理。
比如,孩子要吃雪糕,如果你说:“你怎么这么馋呢?说好了不吃又要。“别磨了,今天不会给你的,一天天太烦人了......”
你看,这整个过程中,没有避免亲子争端,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给孩子贴上“馋”“烦人”的负面标签,可结果呢?并没有实现让孩子遵守“不吃冰淇淋”的规矩。
这其实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在拒绝孩子的过程中,言语不够温柔,立场不够坚定。
我们大可以平静温柔地告诉孩子事实:“你是小孩子,妈妈怕你吃太多肚子会不舒服,可以明天再继续吃。而且咱们之前说好了,只吃2根哦。”
如果他动摇了,就夸他:“宝贝这么想吃还能守住原则,太棒了,我就知道你能做到。”然后就用其他事情转移他的注意力。不要去指责孩子想吃这件事,更不要言语激烈地批评孩子,只需温柔有条理地说事实。
把“不可以”换成“可以这样......“当然,只有温柔是不够的,具体操作上的话术也很重要。
有的家长喜欢用“不行”“不可以”“不能”等类似的字眼来给孩子立规矩,以达到让孩子乖乖听话的目的。
这其实是“消极”的管教。我们都知道“消极”的管教会破坏孩子的幸福感,对那些渴望受到表扬和肯定的几岁孩子来说,这种“消极”的否定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脾气倔强或自尊心高的孩子还会产生叛逆和反抗,导致你越管他越皮。
所以,与其用“消极”的管教来试图让孩子体验家长的权威,不如试试“积极”的管教激发孩子主观能动性。
具体操作可以分三步:
1. 不要总盯着孩子的错误
在规范孩子的行为时,尽量少用消极的否定词。
我们常用的“不可以”,虽然可能会制止住孩子当下的“错误”行为,但却没有告诉他怎么是正确的,孩子接收不到我们进一步的提示,往往就会继续做出不合适的行为。
比如,当孩子把玩具扔了一地时,你如果说“不可以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孩子可能会换到卧室扔一床;但如果你说“可以把玩具送回它们的小屋里,喏,就是蓝色那个小筐”,他们就知道玩具究竟该放在哪里了。
2.评价孩子时,不要用“但是”等转折句。
比如,当孩子自己吃完了一碗饭,却搞得衣服脏兮兮时,我们不要去评价“宝宝自己吃饭好厉害,但是把衣服都弄脏了哦”;可以换种说法“宝宝自己吃饭好厉害,如果下次能不沾到衣服上就更厉害了”。
3.“积极”的管教并不局限在话术语言上,鼓励孩子发现自己的特长优势也是一种“积极”管教。
比如孩子总喜欢乱涂乱画,我们可以给他准备一些安全的美术用品,告诉他“妈妈发现你手指好灵活,画画真不错,专门给你买了颜料,你可以把纸铺在画板上画,厉害的画家都是这样做的。”几句鼓励,可能就会改变孩子乱涂乱画的行为,并帮助他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4.不要把立规矩等同于跟孩子较劲儿。
有的家长容易混淆给孩子立规矩的概念,把它变成让孩子听自己话,并执着于跟孩子较劲儿。
比如孩子不喜欢用杯子喝水,而喜欢用吸管,但妈妈却非得让孩子用杯子,谁也不愿意妥协,最终就是“大的吼叫小的哭闹”,家里不得安宁。
千万不要对孩子说“我最后一次警告你......”:这句话是很多家长朋友喜欢说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让孩子意识到严重性,赶紧听话。有的家长还会将这样的“最后通牒”写进规矩里。可是,看似强硬的一句话,达到的效果却不一定如我们所愿。因为我们总是无法做到“最后一次”,这样的“最后通牒”总是会频繁出现在我们的话语内容之中。我们通过“最后一次”的说法来发泄自己的愤怒、威胁孩子,但孩子只会更多反抗,并意识到我们在虚张声势。
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我们给孩子立规矩,不是为了限制他、束缚他,而是为了给他们“有界限”内的最大自由,为了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更好地为自己的生活服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