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精进1: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书笔记

《精进1: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书笔记

作者: 读书笔记汇 | 来源:发表于2022-08-16 15:21 被阅读0次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

    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对五年后的自己提问

      如何解决远未来与近未来的冲突?

    如果你想走出不一样的人生,做一些不一般的事,那么以五年为期,你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个长期的目标,并为之做出持久而坚实的努力。你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的人生增量,完成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锻造。

    要想处理好“远未来”和“近未来”,我们可以采用下面两种方式:  1.让远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添加更多的细节,以增加实施的可能;  2.在近未来降低接触便利选择的可能性,并选择不断接受必要的挑战。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

    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

    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

    尽可能求慢的事情: 与家人共度闲暇时光,欣赏艺术作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决策,创造性活动中的酝酿过程,为一个挑战性任务做好准备等。

    第一个框架是“目标悬置”。

    在目标悬置的思维框架下,我们可以使用“悬置模式”来行动,这样我们的生活、学业和事业可以变得更加灵活,有更多辗转腾挪的空间。比如你可以设定在一年中,拿十个月时间全身心工作,余下两个月时间来发展自己的爱好。也就是说,用十个月里赚的钱来养活另外两个月的自己。或者周期更长一点,先工作两三年,然后辞职,空出一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然后再工作。这样做虽然看上去比较大胆,但不少人已经在尝试了,它未尝不是拓展人生新航道的方法。

    第二个框架是“能力嫁接”。 

    出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需要,我们潜意识里会把整体分解成局部,把不同的事物划分类别,建立区隔。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的知识体系被人为划分成不同的学科,每一个学科下又形成了不同的分支。这种分解性思维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深远,有时候它确实是解决问题的利器,但有时候它也会是局限我们思维的阻碍。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认为工作和爱好之间有不可调和的对立和冲突,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两者之间的潜在关联,因而没法把它们统合在一起。

    第三个框架是“特性改造”。 

    关于工作和爱好,我们可能早已形成了某些僵化的看法,比如工作是“要我做”,爱好是“我要做”;工作是被动接受的苦差事,爱好就是图个消遣娱乐。这种简单的二分法把工作和爱好隔绝开来,容易造成我们生活的割裂。为何不换个角度看问题呢?工作是否也可以变得活泼、主动而享受,爱好是否能不单单是消遣而也具有工作一样的严肃成分呢?这就是“特性改造”。

    而“改造”爱好的一个常见方法,是把对一件事情的“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形成“生产型兴趣”可以让你的热爱更加可持续,也是你把热爱变成事业的前提。

    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

    修正选择,做出建设性的改变

    写作有灵丹妙药吗?没有。解决“写不出来”的最好办法就是“写”这个动作本身。  放弃挣扎,直接开始写。哪怕就写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哪怕写得很糟糕、看似胡言乱语都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至于写得好不好这事可以另说,因为不管写得多差,你写了以后还能改嘛,改一点就会好一点。  那么,写作是这样,其他的事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精益创业的行动启示

      把“未完成”变成“已完成”

    “图层工作法”是完成一个复杂作品或者复杂项目的基础,甚至可能是最有效的战术,而对习惯于制作简单作品的我们来说,它也是帮助我们迈向更高行动能力的一架梯子。正如德国思想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所说:“写一篇好散文要经过三个台阶:一个是音乐的,这时它被构思;一个是建筑的,这时它被搭建起来;最后一个是纺织的,这时它被织成。”

    10年前,我在一家互联网企业做实习生,从事用户体验方面的工作。当时我在公司里的导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学博士,他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东西有两件:一件是每住到一个宾馆,首先要看门背后的楼层结构图,记住安全出口和逃生通道在什么地方;另一件是每做完一件工作,脑子里回想一下,做一个回顾总结,也就是“复盘”,久而久之,就能学到很多东西。 

    这两个建议让我非常受用,前者提醒我要前瞻,后者提醒我要回视。后来我发现,牛人总是在前瞻性思维和总结性思维上都非常出色。他们既能提前设想未来事件中可能出现的方方面面的情形,又能从已经发生的行动中加以反思,因此他们总是比一般人想得更加深入和周全。 (评注:事前未雨绸缪,事中急中生智,事后亡羊补牢)

    如果你是一个学生或者一位普通的职员,就像一个球员一样,我们虽然知道很多东西,也接受过一些训练,但是其中大部分是以一种模糊的、混乱的、碎片化的面目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的。如果总是以单种角色来学习,我们的进步会很慢。能不能让自己升格为教练呢?由你来教别人,在这过程中,你就不得不把很多内隐的知识外显化,因为你得把东西说得清楚明白嘛,这样,你原本脑中模糊、混乱的东西也自然会变得更加清晰和有序。

    具体怎么做呢?一个简单的方法是找一个学习搭档或者参加一个学习小组,采用结伴学习的方式,有时候你是老师,别人是学生;有时候你是学生,别人是老师,每个人都有做教练和球员的机会,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便可能更有效地互相转化了。

    我曾经在课堂上了解过一些“人因学”(human factor)的知识,这门学科专门研究在工程和设计领域机器与人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人因学强调,很多意外事故的起因,往往是由于人的疏忽或者失误,称为“人误”(human error),因此我的脑子中就有一个可能被夸大的观念,人误是造成危险和事故的第一主因,由于人误只能减少而无法消除,因此危险无法完全避免。

    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系统 

    对信息材料的解码,需要用新知识来解构旧知识,是新旧知识碰撞和融合的过程,因而也会带来既有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于是我们内在的知识结构就不断动态地演变着。

    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通常是一个适应型专家,他们可以有意识地构筑一个信息解码和知识扩展的良性循环。

    还有一个方法是把经典作品当作老师,让它们来给自己反馈。在这个方面,完全靠自学成才的大学者王云五先生有很多心得。比如他学习英文写作的方法,是这样的:找到一篇英文的名家佳作,熟读几次以后,把它翻译成中文,等过了一星期之后,再依据这中文反过来翻译成英文,这期间绝不查阅英语原文。译完后再与原文比对,找出自己翻译的错误、失误和不够精良之处。这种方法就像把英文名家当成了自己的老师,并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针对性的反馈,并且这种反馈的质量非常高。如此反复练习,王云五先生练就了扎实的英文功夫。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米奇·莱斯尼克(Mitch Resnick)教授就有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即便是成年人的学习也应该有比较好的练习工具并且致力于这类工具的开发。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学习螺旋(learning spiral)模型,认为创造性的学习是想象、创造、游戏、分享、反思和想象的螺旋式循环。  总之,知识的操练,既是一种调用和提取,也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更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它是深度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一个高水平的学习者非常善于在所学的知识之间创造关联,而一个普通的学习者头脑中的知识不过是所学的课程知识体系的映射。这种映射就像一棵树,每一片叶子都是分散而独立的,虽然它们分别与更上一级的枝杈连接着,但叶子与叶子之间不存在思想的联通。可现实中的问题,它们的发生和解决,并不像教科书每个章节后的习题一样,恪守学术体系下的知识谱系。对一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或者对一个现实情境的洞察,往往需要同时调用不同枝杈上的叶子,这时,缺少知识融合的弊端就会显现。  学习高手常常会有意识地把不同领域甚至不同学科的知识摆放在一起,然后尝试去分析、比对它们的潜在关联,甚至,当异质的素材堆叠在一起时,仅仅是潜意识的推动,就可以让这种隐藏的关系浮出水面。

    将原本独立或者疏远的知识加以融合,从融合方式上看,有迁移、印证和互补三类。如果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古今中外的许多智者,常从这三类融合中获得启发,甚至生成新的思想或者发现。

    求知分为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技能是学习的终点,信息和知识是迈向这个终点的路与桥。  对一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或者对一个现实情境的洞察,往往需要同时调用不同知识谱系上的知识。  学会有意识地去分析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潜在关联,通过不同知识的迁移、印证、互补,获得启发,甚至生成新的思想或者发现。

    在讨论创意思维的经典之作《创意的生成》一书中,介绍了产生创意的五个思维步骤,其中潜意识思考就占据了核心的地位:  1. 尽可能地搜集原始资料;  2.重复“咀嚼”原始资料,构思初始创意;  3.中止有意识的思考,启动潜意识思考;  4.随时准备迎接“灵光乍现”时刻的来临;  5.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实可用。

    心理学家认为,环境也能影响人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我们的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来增加意外、随机和混乱的元素。比如改变衣柜里衣服叠放的秩序重新进行摆放,或者整理书柜并更换一种新的图书分类方法,又或者改变日常上下班的路线去探索一条从未走过的路线,也可以尝试与不同的同学或同事共进午餐等,这些小变化引起的扰动可能会刺激出我们新的想法。

    思考可以有自己的形状

      将思维转化为图像

    表达概念和想法的常用图片类型主要分为两类:流程图和结构图。流程图表示的是一个动态过程,通常含有箭头以表示“流”的运动方向。结构图表示的是一个静态结构,用以显示不同部分或者因素间的结构关系。

    思维依赖于工作记忆,通过将思维外显为图像,给予思维更多的探索空间,也能进一步推动思考的进行。  现实中的问题,总是牵涉太多的因素,借助矩阵、清单等工具,可以完善思考的周密程度。

    一个僵固型心智的人怎样才能转变为成长型心智呢?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把封闭性、绝对化的总结性评价改为开放式的启发式提问,比如不要说“我不擅长做这件事”,而是问“要做成这件事我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高”;不要说“这件事我做不好”,而是问“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把这件事搞定”;不要说“这件事我已经完成得很好了”,而是问“我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做得更好”;不要说“我肯定不会像他们那样做事情”,而是问“从他们身上我是否能学到些什么东西”

    在个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应该集中资源,投入发展自己的一项优势才能。  把时间主要投放在一个领域里,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  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进1: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rzr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