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忠诚背后的迷茫与矛盾 谈豫让刺赵为何失败

忠诚背后的迷茫与矛盾 谈豫让刺赵为何失败

作者: 二郎神殿 | 来源:发表于2019-08-27 10:47 被阅读0次

豫让刺赵的典故,让我知道了一个忠心的战国士子,可以多么有骨气,一个亡君灭国的臣子,为了知遇之恩,是怎样的对一个亡君日夜思念,是怎样的宁可伤残形体来回报。其间友人哭着,忠肯的劝告极具代入感,啊豫让!为什么你执意要如此呢!我忍不住感慨。我想,做一个门客,是要见证多少生离死别呢?在此看来,豫让可谓是刺客中最执着的一个,但其实他也是最矛盾,最迷茫的一个。

在第一次刺杀的时候,他已经改名换姓,潜入宫中,襄子如厕时心惊才发现了他,此时他一定是愤恨无比,抑郁难当,怒发冲冠,他恨不得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挣脱左右的控制,直奔向赵襄子,奋袖出臂,揕之为快。结果啊,襄子不但没有杀他,还赏识他的忠义,释放了他。其实豫让就是只求一死以下报智伯,可是这次释放没有令他心悦诚服,反倒是让他更痛恨自己错失良机,带来的更多是自责,悔恨,懊恼,直接导致了豫让筹划再次袭击。可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很好的解释了这段时间豫让的心理变化,可以确定的是他当然没有减少丝毫对智伯的报恩之心,但是他同时也获得了赵襄王的恩赦。要知道,豫让是个知恩图报的人,这一点不庸置疑,那么矛盾就产生了,通过此事,豫让知道赵襄王的贤明宽厚,尚贤之心让他网开一面,客观的来说,豫让已经没有什么可求了,他不能辜负智伯,又不能恩将仇报他唯一的愿望便是以死尽忠,并不是像先前那样决心不刺襄王不罢休。他漆身吞炭,在为下一步行动准备之外,更多的是在形体上体现他心里的斗争和矛盾,无论如何,他将要赴死,这是他心之所向,也是现实多重可能的唯一结局。

恩总是与义捆绑在一起,豫让面对着知遇之恩和不杀之恩,换做我们即使深思熟虑也难以做出完全的决定,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不仿照友人的规劝,斩断自己的头发祭奠智伯,再入朝而事襄王呢?这样两恩皆可报,又能最大的实现自身价值。但是啊,这其实也同样违背了豫让的最基本为人处事的原则。他认为,为人谋而不可有二心,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讲忠诚和道义,否则还不如一死了之,对智伯尽忠,完襄王之名,圆自身之节。

在这两难的境遇之下,豫让能寄望的就是刺赵而不伤其身,报智伯而不苟活于世。在兵困于內,斩衣三跃而后自刎,对他来说也就是最完美的解脱了。

——lay

相关文章

  • 忠诚背后的迷茫与矛盾 谈豫让刺赵为何失败

    豫让刺赵的典故,让我知道了一个忠心的战国士子,可以多么有骨气,一个亡君灭国的臣子,为了知遇之恩,是怎样的对一个亡君...

  • 五绝:忠诚

    五绝:忠诚(平水韵) 文/鲁西道童 豫让落侯门,丹心照烈魂。 诚怀三尺剑,刺赵报知恩。 (注:豫让,为春秋时一忠义...

  • “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的行为艺术——读豫让

    豫让的前世今生? 豫让在刺赵襄子,发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之前应该在晋国没什么名声,在主要描写豫让的《...

  • 名人与槐36:豫让刺赵为知己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不是出自诗人之手,而是出自刺客之口。他就是被公认为史上最为敬业的杀手豫让。 ...

  • 问道诸子(15)

    第十五章刺客真心 海若看到豫让自刎,再也压抑不住,大声哭喊道:“豫让大哥——” 飞身到豫让身边,拿起豫让的剑,直刺...

  • 先秦大刺客(2):豫让

    二、豫让刺无恤 豫让,[https://www.jianshu.com/p/236900eb5160]生卒年不详,...

  • 距离

    豫让为智伯报仇的故事可歌可泣,吞碳涂身,舍生取义。但我总觉得豫让的行为有点不近人情,近乎人情的大概是赵襄子与豫让的...

  • 可歌可泣

    赵襄子走到桥头,马儿突然受惊嘶叫。赵襄子说:“必定是豫让在此。”于是派人前去查问,果然正是豫让。于是赵襄子当面责备...

  • 可歌可泣

    赵襄子走到桥头,马儿突然受惊嘶叫。赵襄子说:“必定是豫让在此。”于是派人前去查问,果然正是豫让。于是赵襄子当面责备...

  • 好兄弟,讲义气!

    好兄弟,讲义气! 文/米修 刺、撩、劈! 豫让一跃而起,干净利落地完成了上述动作。赵襄子的袍子,一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忠诚背后的迷茫与矛盾 谈豫让刺赵为何失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bs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