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一个关于小说《离婚》的引子:《离婚》序曲。
婚姻里的每个人,都像是水里游的鱼,也像是穿了鞋子的脚,冷暖与舒不舒服,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
前段时间看到深圳市民政局发布的一则新闻:
市民办理结婚或离婚登记,可在广东省婚姻登记预约系统上预约,预约期限为30天内。
现实是深圳市民政局的离婚预约一票难求,许多人的离婚预约申请,已经排在了三个月之后。
更有甚者,还有连续几天三更半夜爬起来,上网抢离婚预约名额的,好像婚姻多维持一分钟都是折磨。
《南方都市报》曾有统计数据显示,深圳市历年离婚总量一般不会超过同期结婚总量的三分之一。
而到了今年的4月,深圳市离婚总量已经达到了结婚总量的84%。
不排除受疫情影响,很多想离婚的人没能及时办理离婚手续,所以现在出现了扎堆儿离婚现象。
可是,为什么结婚的人没有出现扎堆儿呢?
虽然结婚和离婚人数发生变化是正常现象,但是二者的比例,应该基本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水平才算正常逻辑,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出现如此大的波动。
尤其是现在出现了大量的银发离婚一族,这种现象着实应该引起我们深思。
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隐性的实际离婚者,几十年的婚姻内耗,看似正常的一对夫妻关系早已名存实亡:分房,分床,0沟通,0交流。
就像反腐大戏《人民的名义》里的高玉良和吴老师,相敬如宾的恩爱人设早已崩塌,碍于情面与利益,只好继续在外人面前演绎早已不存在的幸福与和美。
存在这种婚姻现状的,过去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员居多,现在蔓延到了演艺圈与上市公司高管和大股东。
还有一些夫妻,常年陷在对方家庭冷暴力的折磨中。
电影《无问西东》里最后跳井的刘淑芬,就是典型的家庭冷暴力受害者。
不过,刘淑芬既是受害者,也是害人者。许伯常不爱她,她也不许许伯常爱别人,将两人死死套牢在婚姻里,最后毁灭的还是自己。
把刘淑芬推向井口的,除了丈夫许伯常,还有她自己的自卑和固执,更有传统观念里的错误认知。
婚姻里无底线的牺牲与卑微妥协,并不能换来爱和尊重。
婚姻里,美貌不长久,财富也不一定长久,最重要的是人格独立和自尊自爱自强。
靠牺牲与妥协,换来婚姻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皆大欢喜局面,真的需要运气。现代版秦香莲仍后继有人,故事也在与时俱进的翻着花样更新。
婚姻中,除了全武行式的家庭暴力对人身心都有极大伤害外,家庭冷暴力对人内心的摧残也不容小觑。
冷暴力,有点像温水煮青蛙效应,能够慢慢吞噬人的自尊,最后或崩溃如《无问西东》中的刘淑芬,或觉醒如徐志摩的发妻张幼仪。
有些人的婚姻,外表看着非常美满幸福,其实早已千疮百孔,风雨飘摇。
不是所有的结发夫妻都能互敬互爱,有的就会相恨相杀;也不是所有的夫妻都能相濡以沫同甘苦共患难,有的就算卑微到尘埃里也难换出一份真情。
中国有句老话: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
客观说眀了大多数国人对婚姻的态度:只要能凑活着过,绝不离婚。
我倒是觉得,对于已经离婚和正打算离婚的中老年人,首先要抛开传统婚姻观念中的一些想法:
这么大岁数了,对付着过吧,瞎折腾啥。
儿女大了要成家立业,别给他们的恋爱婚姻带来负面影响,毕竟单亲家庭孩子的择偶标准会打折扣。
这个岁数闹离婚,不懂事儿,不省心,给儿女添乱。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自己不理解的行为进行劝慰和评判,是最简单的事情。
一个没经历过别人经历的人,是很难理解当事人内心苦衷的。
听过那么多的故事,见证过那么多人的经历,所以想写写有关《离婚》的故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