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396页-546页摘抄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396页-546页摘抄

作者: 天才玉米肠 | 来源:发表于2021-12-07 06:17 被阅读0次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396-546

    作者:安心

    卡尔·罗杰斯说,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愿你我在欺人或自欺的路上能够止步,甚至回头。

    当我们做回真实的自己,放下羁绊与观念的束缚,就会更有能力在无问题区与孩子相处,陪伴孩子成长。

    真实的父母意味着打破父母无所不能的神话,承认身为父母的我不是完美的,我是有限的,有些行为我能接纳,但也有些行为是我不能接纳的。有些事,我也有做不到或做错的时候。

    妈妈对自己的不接纳,孩子一定感受到了,那些不安一直横亘在他心中。而当妈妈如此坦诚时,那份不安终于得到释放,妈妈的真实带给孩子安全感。于是,孩子不再通过咬指头来平息内心的焦虑。

    孩子不需要一位完美的母亲,但他需要知道真相。

    这就是真相的力量。人们以为隐藏某些真相能避免给他人或自己带来伤害,但我一再看到,真相能带来疗愈,真相能带来真正的亲密,真相能让人真正地放下。

    从脑到心是最遥远的距离,明白容易,付诸行动却不容易。她不但反省了,还做出行动,这是真正的了悟。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疗愈师。我们的反省和行动可以疗愈孩子,我们的耐心和接纳可以协助孩子。这个内在蕴藏着智慧种子的小小灵魂会绽放,会成长,会有力量去面对外在可能发生的“风暴”。因为他知道,在你这里有稳稳的爱!因为他知道,他有大大的港湾。

    爱无法思量,爱无法培养,爱无法练习。练习爱,练习手足之情,这些依然在头脑的领域之内,因而并不是爱。当这一切都停止,爱就会出现,然后你就会知道爱是什么。

    ——克里希那穆提《最初和最终的自由》

    对于无条件养育,凯蒂说:“那意味着他(孩子)不欠你任何事情,你也不是为了他的缘故。你明白你做这件事情纯粹是为了你自己。带着这份觉知来抚育你的小孩,而且全然清楚地知道,你会在那里,是因为你想要在那里,以身作则地抚育他们、教导他们。你这么做,仅仅因为你爱他们,而且因为那么做时,你才会喜欢你自己。那全都跟他们无关。虽然那是一种全属‘一己’的行为,却是无条件的爱,这是值得一再重申的真谛。”

    人类心理进化论的相关研究提出,符合心理进化论的养育方式,应该是父母养育孩子,而孩子无须回报父母。因为孩子回报父母的最好方式就是把自己活好,再去养育他们的孩子,代代相传。

    从行为层面上来说,无条件养育并不是说要接纳孩子的所有行为;从情绪层面上来说,情绪没有对错好坏之分,父母要尽可能地接纳孩子的情绪;从意识层面上来说,不管孩子做什么,我们始终是接纳孩子的。

    在《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里,作者M.斯科特·派克说,我们终归会意识到,爱自己和爱他人,是并行不悖的两条轨迹,二者距离越来越近,其界限最后模糊不清,直至完全泯灭。

    我们的惯性是期待孩子、要求孩子。如果你愿意奉行无条件养育,就会带着觉察来看待这一切,知道这是自己的期待,你可以邀请孩子来帮助你完成。如果你的孩子愿意当然好,不愿意你也会知道,这是你的期待和要求,不是孩子的。

    放过他人,终究自由的是我们自己。或许那时我们就能明白克里希那穆提说的:当这一切都停止,爱就会出现,然后你就会知道爱是什么。

    于我,更愿意你是因爱而来,而非恐惧;于我,我更愿意与你一起回忆养育的初心,而非恐惧的幻象;于我,我更愿意相信孩子有向善的生长动力,而非不教不成才;于我,我更愿意信任孩子有自我负责的能力,而非无助的受害者;于我,我更愿意相信亲子之间的这场缘分是相互的选择,而那样的选择是出自爱,而非恐惧,因为爱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你我的本质。

    在我看来,绝大部分父母在使用权威时,都是源自内在的恐惧。有些权威明着使,比如打孩子;有些权威暗着使,比方上一篇中提到的“为你好”。

    更好的方式,当然是了解孩子的需求是什么,也跟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然后一起来寻求能同时满足双方需求的解决方法,这是基于尊重的双赢法。

    所有的感受,孩子都会体验到,这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出于人为的惩罚,或父母明知却为之的情况,对孩子来说,感受到的就不单是恐惧,还有对父母深深的失望。而这样的失望有可能会被孩子带到日后跟他人的互动中,总是期待他人可以无条件对待自己,为人际关系带来诸多阻滞。

    毕竟,我们不是在养一只猫或一只狗,我们在养育的是充满灵性的孩子,我们都期待爱能够在亲子之间流动,滋养彼此,让孩子有更轻松的人生。

    心外无一物,唯有此心,不管是从情绪的层面还是从信念的层面探索自己,这条路都需要你自己去走,没有人能代替。修行是深入你自己的一个过程,是回家的旅程。

    我们通常都愿意向着光走,把阴影留在身后,但要活出自己,需要有转身面对阴影的勇气,在破碎中重生。有时快乐是肤浅的,但悲伤能带给你深度,去拥抱那些悲伤、愤怒和无助吧,因为它们跟喜悦一样,都是你。

    想法本身不具任何杀伤力,除非我们对它深信不疑。带给我们痛苦的,并不是我们的想法,而是我们对想法的执着。执着于一个想法,意味着坚信不疑地认为它是真实的。信念,就是我们经年累月执着不放的想法。

    ——拜伦·凯蒂《一念之转》

    我遗弃了我自己。有多少时候,我选择委屈自己,跟随他人;有多少时候,我选择不听从内在的声音;有多少时候,我没有照顾好自己,没有真正地爱自己。其实,没有人能够遗弃我,除了我自己。

    《奇迹课程》里有一段话,把我们的一些信念比喻为魔鬼:“魔鬼的威力无穷,活跃非常,破坏力极强,正视一下你的生活,看一看,魔鬼已经把你的生活搞成什么样子了。但你心中明白,它的伎俩在真理之光面前不堪一击,只因它建立在谎言之上。”

    其实,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爱。当妻子们沮丧于先生对自己的不理解时,或许先生们也在为同样的需求不被满足而深感挫败。

    美好的关系是彼此看见、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彼此间不过分依赖,独立而又有联结是最好的相处之道。女人若学会走出期待,去看见男人的脆弱,也学会自我负责;男人若学会放下武装去温暖女人的心,去冒险敞开自己,与女人分享感受,两个人就更能活在当下,不再是两个孩子的相处,而是两个成人间的陪伴。

    当我们关注自己能够负起责任的那部分时,哪怕是很小的部分,我们也会让自己解脱出来

    生气的本质是失控,也就是说当我们操控失败时,往往就会愤怒。而愤怒只会教导愤怒,会让孩子产生抗拒。最终,我们也不会喜欢这样的自己,因为一颗总想去操控的心,必定伴随着无力和恐惧。

    孩子的出生常常会引发父母的自我成长,带领父母真正开始探索生命的智慧。

    倾听其实是要听事实和感受。感受的部分被听见,情绪很容易就流淌了。孩子有时也会卡在某个想法里,而没有看到事实真相。

    跟孩子进行转念作业,不是要让孩子放下他的念头,而是跟他一起去探索,带着好奇和尊重去进行。孩子的某些念头如同困扰他的情绪一样,只有被同理、被了解、被看见,才有转化的可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远远的背后带领:396页-546页摘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do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