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学活动设计之思 ——观李华平教授《卖炭翁》

教学活动设计之思 ——观李华平教授《卖炭翁》

作者: 痴行人 | 来源:发表于2021-05-26 09:14 被阅读0次

李华平教授的《卖炭翁》,教学目标在一个个的课堂活动中突破是显而易见的,在课堂活动中学习语言、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从而运用语言。这堂课共分为五个活动环节。

活动一交流预习。这一个活动环节总共有两个问题。李教授通过第一个问题“你是怎么预习的?”就让学生习得了一些学习的方法,诸如:联系注释理解诗歌、查字典搞懂字意,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上网了解诗歌的大体思想等。而且这些方法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的,大家互相学习,掌握了更多的学习方法。第二个问题“找出同桌最容易忽视的两三个重要的文言词语”,这样就把文章中学生易错的读音,不懂的字意、句意等找出克服了。通过个人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老师觉得是重点的难点东西,不一定是学生的难点,即使是这个学生的难点,也不一定是那个学生的难点。所以,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解决自己学习中遇到的实际的困难,这个“学”是真真正的“学”,是真正地把学习还给学生,而不是老师的一厢情愿。

活动二复述故事。“在预习的基础上详细地复述故事,一个讲一个听,听完给予纠正、补充。”李教授设计的这个问题,可能我们在平时上课的时候也会用到,但是仔细看看这个问题,就会发现,李教授把这样一个普通的问题设置得十分精准到位,真可谓看似普通,实则有“道”。我可能就会说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看李教授所说“详细地”“一个讲,一个听”“给予“纠正补充”,这三个修饰语,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大有用处。“详细地”,实际上是对课文重点词语,重点句意即第一个预习活动环节的学习回顾和加强。“一个讲,一个听”是同学们互相纠正、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优化的一个过程,是对课文基础知识一个强有力的落实。这个设计可以说是把课文的字音、字意、诗歌内容进行了“大翻炒”,可谓炉火纯青了!

这两个活动还是学习的诗歌的基本内容,但这个基础如果没打好,那就有生硬地拉着学生跑的感觉,而且后面学生也不会有好的表现,不过囫囵吞枣而已,因为前面嚼不透,后面必定噎得慌,不消化。李教授显然是把基础打得牢牢得了。

活动三透视故事。两个问题:“你看到了卖炭翁的()”这个问题是对诗歌中人物品质、遭遇、性格等方面的理解。这就在前两个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了一步。“你看到了一个()的卖炭翁”这个问题则是对这个故事的个人的理解。这是学生跟文本的交流,也是学生个性化理解的体现。有了这两个问题做铺垫,那么再给诗歌“另拟一个标题,”就是学生在前面理解基础上的表达了!有理解,有表达,而且设计得有梯度,环环相扣,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啊!

活动四比较故事。其实,一般的老师也就设计前面的三个活动,因为这已经基本上达成了教学目标。但是李教授不愿浅尝辄止,他在前面三个活动的基础上,再推波助澜,把课堂推向了更深处,而且让学生不但是对这个作品,而且是对文学创作有了一定的了解——那就是文学创作的“典型化”。典型化的目的是什么?“典型化,更有针对性,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更有批判的力量,更能够引起读者共鸣。”那么学生到此处不但理解了诗歌内容,诗歌表达的思想,而且对作者的创作目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创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想看到这个环节,不光是学生,就是听课的老师也一定会眼前一亮,专业知识又得到了提升。

活动五续写故事。“卖炭翁好不容易烧成的千余斤炭,被宫使残酷掠夺。他拿着宫使给的破旧绸布,一步步地艰难地往终南山走去……卖炭翁会以怎样的状态走回终南山,他心里又会想写什么呢?他会怎么做呢?”这个环节又是在第四个环节的基础上,在对文学创作的“典型化”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创作,是把学生领到一定的高度,又在一定的高度上进行创作尝试,是阅读和写作的又一次结合,是学生理解和表达的又一次练习和提高。

统观李华平教授的这堂课,我觉得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概括:学生学习踏踏实实稳步提高;活动设计环环相扣层次分明;教学理念立足学生引领提升。对李教授这堂课,我看完是非常兴奋的,是受益匪浅的,可惜我的愚思拙笔不能透彻表达,只能略述一二,不负好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学活动设计之思 ——观李华平教授《卖炭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dqs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