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丘豸
昨天去水关长城,在长城墙根前面,一块《詹公天佑旧居》的牌匾,吸引了我的目光。一下子让我想起了京张铁路,想起了当年负责设计修建这条铁路的总工程师詹天佑。
和雄伟壮观的长城比起来,这所詹天佑旧居显得太不起眼了,很容易被人们忽略,而错过一次值得受教的宝贵机会。
抬头望去,几栋低矮破旧的房子坐落在半山腰上,让我不敢想象,这么响亮的人物竟然会在这里住过,好奇心促使我向前移步而去。
我沿着用卵石垒砌的台阶拾级而上,很快就来到了一个小平台之上,平台旁边立有一个金色牌子,上面简介了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的事迹和在此住过的经历,以及詹家后代资助修建陈列馆的经过。

站在此处,向左前上方望去,便可以看到一个低矮破旧的门楼,顺着台阶进了门,一个小小的四合院就呈现在视野里。
一座正房依山而建,两座偏房各立南北两侧。看上去都是那么低矮老旧,每一景每一处都显露出时代的沧桑感。
房门都上着锁,我好奇地趴在窗子上依次向屋内看去,北侧的屋子里陈列着一些小型的文物。而正房应该是詹天佑居住办公的地方,北屋里面有一张老木床和柜子,南屋里则摆放着一张老式木桌和椅子,应该是詹天佑办公的地方。
南厢房窗子被遮挡着,我没有看,或许是物品储藏间,或许是随行人员的住处吧。正房东侧一个低矮的棚子,应该也是放置物品的地方。


在正房和南厢房的中间,有一个低矮的角门,引起了我的注意,里面会是什么去处呢?
我推开进入,发现里面还有一栋正房,顺着窗子看进去,摆放着现代生活用品。我正诧异间,一个人走出来,告诉我说里面就没啥好看了。从外观看,这栋房子当年住的一定是姬姓房东了。而现在则是旧居的管理人员的住处。

退出小门,回到院中,绕着院中的圆形小花坛漫步一周,四下环顾,顿时有一种年代的穿越感。在我的海脑中,浮现起当年的情景,好像看到了詹公出入此门,在这里工作忙碌的身影。
看简介中得知,詹天佑在这里住了三年多。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不难想象,他为京张铁路的建筑付出多少心血,度过多少个不眠的夜晚。
当年,京张铁路是我国自主设计建筑的第一条铁路,由詹天佑全权主持领导。以当时的科学技术,难度之大超出想象,因此,一些外国专家预言中国无法完成这天条铁路的建筑。
詹天佑不畏困难,不怕嘲笑,勇于实践,根据不同的山势采用不同的开凿方法。居庸关隧道采用从两端同时凿进的办法;八达岭采用中部凿井法,使工期缩短了一半。为了解决火车爬坡问题,他又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堪称当时铁路发展史的一个创举,把那些外国专家的脸打得啪啪响,那感觉那真叫一个爽。
正因为这样的成就,詹天佑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中国铁路发展的先驱和奠基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走出小院,脚步流连,频频回首,敬仰之情依然在心中留存,从心底感受到一次庄严的洗礼。
早些年,我在学校教书时,曾经教过一篇《詹天佑》的课文,当时就被詹天佑的事迹所感动。不曾想今天竟然在此得以瞻仰了詹天佑的旧居,也算意外地完成了一次夙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