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寒衣节,不应该死去的中国节

寒衣节,不应该死去的中国节

作者: 钱多多_f8b1 | 来源:发表于2022-10-25 16:23 被阅读0次

            摘抄语:最近本地疫情又有反复。人一直奔忙于抗疫的前线,没有安静的心思写文。但是,看到身边一个个与疫情战斗的身影,深深感动着人类为健康生存所作的抗争和不屈!出生入死,生与死贯穿着人的一生。人类从出生伊始,就开启了与死亡的抗争之路。生是温暖、是鲜活,死亦应该是温情与怀念。今天适逢农历十月初一,民间传统的寒衣节,转摘一篇有温度的文章,寄托对天国亲人的怀念。❤️❤️❤️

            什么是死亡?

            有人说,那就像一条道,“不能拐弯,也不能回头,只能往前走,一直走到黑,这就是死。”

            在古人眼中,也是如此。他们不知道彼岸有什么,心有忐忑,亦心怀柔软,于是他们“发明”了寒衣节。

            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他们为远去的先人们烧去寒衣,相信能送去温暖,带去思念,陪伴走过那些未知而幽暗的境地。

            岁岁年年,这个节日从遥远的周朝就存在了,它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

            但时至今日,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个温暖的中国节?

    烧寒衣,惦念你

            儿时每至农历十月初一,家中长辈们便会早早准备好祭品和寒衣,上山祭祖。

            一般是在上午九点至午后三点之间,如果当天有事不能送,可以提前,但不可以延后。

            萧瑟的冬日里,山色苍茫,长辈们就蹲在地上,火光印得脸通红。他们边拿着小木棍,仔仔细细地拨弄着,边念叨着,“天寒了,天寒了……”

            那些裹着棉花的五色彩纸,剪成冥衣、鞋靴、席帽等式样,是为“寒衣”。每一份寒衣,都要郑重其事地写上先人的名讳,以防被“拿”错。

            有些地方则是把冥纸封在一个纸袋里,写上收者与送者的姓名,叫“烧包袱”。他们相信这样子,祖先们也能“买”来冬衣,御寒保暖。

            早在宋朝,人们便用这样的方式寄予温暖与思念,商家们从九月便开始售卖祭祀用品,将寒衣称为“绵球楮衣”。

            更为详细的记载,是在明朝的《帝京景物略·春场》:“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之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

            那时就已讲究,刚刚仙逝的亲人,只可送“白衣”。现在有些地方,也有三年内不必送寒衣之说。

            烧寒衣时,长辈会叮嘱一定要烧得干干净净。他们说,唯有如此,祖先们才能收到保暖的衣物,顺利度过这个冬日。

            如此谨慎的背后,是中国人朴素的生死观。

            我们相信,在那个未知的世界里,祖先们也能体会到人间冷暖,希望他们能过得好好的。

            因此,逢年过节要祭祖,会准备上好酒好肉。

            因此,凛冬将至,十月初一要烧寒衣。

            那一簇簇明亮的火光,是属于人间的温暖。

            借着光、借着烟、借着温暖的寒衣,告慰仙逝的先人们,更安慰活着的人们:你爱的人一定能收到你的惦念,一定能吃饱穿暖。

    送冬衣,挂念你

            对古人来说,冬天是从寒衣节开始的。

            《诗经》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从九月,天气开始变冷,那时的妇女们开始为家人们缝制寒衣。

            《礼记·月令》云:“是月也,天子始裘。”

            十月初一当天,周朝天子会穿上冬日的衣袍,举办盛大的迎冬仪式,祭祀先祖,祭拜众神,将冬衣赏给百官与边关将土们,以此昭告天下:凛冬已至,人间冬安。

            老百姓们都会换上精心缝制的寒衣,即使天没那么冷,也要穿上,图个吉利,互相打声招呼:“冬天来啦!”再比比看,谁家妇人的手艺更巧。

            诗人杜甫有诗云:“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那一年,他寄居夔州,看见家家户户都在裁冬衣,听见白帝城中捣衣的砧声阵阵,才惊觉,自己已经两年没有回家了!

            寒冷的日子,思念总是来得分外凛厉。

    一件冬衣,仿佛将对游子的那些挂念,那些吃饱穿暖的关心,丝丝缕缕,针针线线,缝进去。穿上它,不仅是一件衣服,更像一次拥抱。

            相传当年孟姜女,千里赶路,就是想赶在冬天前,让修长城的丈夫能穿上自己亲手缝制的冬衣。怎奈天不遂人愿。斯人已逝,哭至长城崩塌,她只能将棉衣烧掉,遥寄哀思。后来,渐渐演变成寒衣节的习俗。

            活着,被关心;死后,被惦念。

            寒衣节似乎在告诉我们,无论生与死,天冷加衣,嘘寒问暖,都是中国人关心彼此最常见、最重要的一件小事。

            只是随着时代与生活方式的变迁,亲手缝制衣服,变成一件很陌生的事。但我们依然可以向思念的人道一声“天冷多加衣”,愿君多珍重。

            如果说清明节像是在教我们学会道别,那么,日渐式微的寒衣节,是在教我们道爱。

            它告诉我们,原来在另一个世界,先人们可能会怕冷。原来我们把寒衣烧得干干净净,他们就能够收到温暖,抵御寒冬。原来,无论生死,都无法将爱意隔开。

            祖先们似乎在这个节日里,包裹进了他们对于死亡、对于生命的理解。

            那是属于寒衣节的温暖,经由祖先们世世代代的相信,经由这片大地上的春夏秋冬的承袭,将中国人理解生命后的温柔刻进了基因里。

            或许,对于死亡,我们不必讳莫如深。

            或许,理解了何为死,才可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或许,我们才会发现在这积重难返的日子里,振作起来、好好生活的理由。

            这也是这个最温暖的中国节不应该死去的原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寒衣节,不应该死去的中国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fo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