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531673/df176b012e813093.jpg)
周末无事,秋高气爽,喝茶读书,滋味更浓。手边的《宋画词说》是本极精美的书,正适合这样的天气慢慢品读。
小时候就喜欢宋词。最喜欢语文课中宋词的部分。不用老师要求,自己抄很多来背。记得语文老师还送过我一本直排本的宋词书,至今仍是珍藏。觉得词比诗美,更有意境,而且读起来浅唱低吟,温婉流转,别有一番韵味。
后来学了“宋词研究”。老师讲宋词的发展过程,才明白为什么宋词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干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他所言宋代的“造极”指的就是“词”在文学史上的巅峰。
作为依调填词的文学形式,每一首宋词都有独特的音乐语汇。因而兼具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这也使宋词呈现了更加多样性的艺术表现力。无论是“婉约”还是“豪放”,都有绵延不绝的情感投射,读起来更觉意味深长。
自己最喜欢李清照和秦观的词,风格清疏婉约,恬淡雅致,词中常景色怡人,情意深蕴,很富画面感。最难得是,没有生涩的用典,读起来畅晓明了,和韵谐律。每每诵读,若口中含珠,似花留香。
有幸听蒋勋先生的《中国美术史》,对宋画有了些许了解。平时就会有意识地多看一些评点宋画的文章。去年还有机会听了一次苏东坡的系列讲座。其中一讲是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邵琦教授解读苏东坡书画上的艺术成就。
书画在宋代也抵达了“造极”的巅峰。苏轼在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绘画上则为“文人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苏轼于山川小景,人物花鸟中轻叩生命的价值,让我体会到含蓄,谦卑,柔韧,豁达的文人境界。对宋词和宋画更生出一份好感。
这两年时常会在自媒体上看到关于宋代美学的文章。那个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时代,理性克制的精神影响了两宋艺术。素朴,至简之美,无论在颜色,造型,乃至生活状态都渗透在宋人的作品中。水墨淡彩,不炫技,不张扬,但精湛雅致,别样风流。
得《宋画词说》如获至宝,书中有117幅精美的绘画作品,对应诠释了117首宋词。虽然不是用的传统宋画,但作者都是江浙沪三地著名的画师,他们沿袭传承了宋代美学的精神风貌,并用现代人的视角去解读先人的艺术境界。美画配词,相得益彰。
除了我们熟悉的柳永,张先,晏殊,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晏几道,秦观,黄庭坚,贺铸,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等大家,还有一些没读过的“遗珠”。如曹观,曹组,陈东甫,高观国,蒋捷,乐婉,潘阆,汪莘,曹豳……这些词人虽不太有名,但作品却字字珠玑,不失风韵。
书中浸润着宋代美学的纤巧雅致,又不时把我们从艺术带回到现实生活中。亦书亦画,一步一景,在笔墨中感受宋人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兼容并蓄,充满情致。
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所有诗词都有英语的版本。虽然英语可能无法翻译出中文的美感意韵,但时代在进步,东西方文化必然需要更多的交流。无论是品读还是学习,都是不错的参考,特别推荐给孩子们。
读一本好书,如喝了一杯好茶,入喉润,入心盈。
![](https://img.haomeiwen.com/i8531673/62533c0d31055aa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