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创(原创)竞争者的垄断梦
_____
上回说到,电脑芯片江湖上虽然构成简洁明快,能打的就两家,但也是步步陷阱,处处心机。
20年前,AMD技不如人,芯片性能不行,还得配个又大又猛的散热片,低价格是他唯一的活命法宝。
英特尔虽然手握80%的市场份额,暂时感受不到对方的威胁,但也不敢掉以轻心,在通往垄断的道路上不用扬鞭自奋蹄。
谁让他们这些竞争者都有一个垄断梦呢。
英特尔一方面不断通过广告强化自己的性能优势,通过电脑品牌机厂商们的嘴说自己的好,强化自己和AMD的产品差异;
另一方面,给品牌机厂商们的广告费用却不是实报实销,而是以“返利”的形式,要求他们采购的芯片数量达到要求后再给钱,品牌机厂商要是使用了AMD的芯片将造成直接的巨大经济损失。
不用英特尔的芯片是不可能的,强大如戴尔、联想之类也不得不低头,在英特尔的“边打边拉”政策下,减少AMD芯片的使用数量。
除此之外,英特尔还会直接打钱,让品牌机厂商们延迟AMD芯片电脑的发布,或是干脆不采用AMD的芯片。
连含蓄也不要了。
Media Markt是德国的大型电脑科技产品连锁超市,英特尔坚持不懈得给他钱,条件是店里不得销售使用AMD芯片的电脑。
Money talks.
AMD cries.
如何实锤英特尔对竞争的残害
反垄断是个法律问题,得摆事实讲道理。
我们都知道美国有个“辛普森案”(不知道的请Google、Bing一下),仅仅是证据链出了一点瑕疵,就没法定他的罪。
大家虽然很气愤,但也只能是气愤。如果这样就可以定罪,那么以后都可以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定别人的罪了。
放过一个坏人,和避免冤枉一万个好人。
哪个更重要呢?
这问题真令人头疼。
英特尔的抗辩听着很有道理:
“AMD的产品性能不如我,这是事实吧?那凭什么就说是因为我才导致他卖不出去的?
就算我没做这些事,他也照样卖不出去!因为他产品不行啊!”
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看着蹲在墙角的AMD恨铁不成钢:
能不能争口气?
自己不强大,就得被人欺负。
先来讲道理。
芯片看着很小,技术含量却很高。
这是1971年英特尔推出的第一款芯片:4004。
我上课时会让童鞋们猜这是什么,有猜桌子的,有猜板凳的,有猜柜子的,全是宜家风……
它的运行速度不到1M,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评价,很古董。
现在的芯片这个样子:
外表变化很大,但更大的变化我们看不见。
如今的家用电脑CPU集成了超过20亿个晶体管,1971年的4004只有2300个。
其实有一家公司造芯片的技术比英特尔还强,只是因为它的芯片从不给别人用,就经常被忘了:
苹果的A13,一个自带神经计算的仿生芯片,听上去已经不是个东西,而是个活物了。
A13每秒能做1万亿次运算,有85亿个晶体管。它的上一辈,面积更大的A12X芯片中有100亿个晶体管。
芯片行业需要高额投资、大量的技术积累、长期的持续研发投入,进入壁垒十分高。
有钱是基本条件,几百亿扔下去,水花都看不见,只是上一条最后的生产线就得30亿美元。
钱还好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可技术怎么办?硬挤也挤不出来。
芯片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发展到了现在这个程度,门外汉再想从零开始进入,难啊难。
技术含量很高的行业理所当然得有很多专利保护。
这些专利绝大部分都在英特尔和AMD的手中,不过他们两个早早就签订了交叉许可协议,彼此使用无障碍。
别人嘛,那就得好好谈了。
用专利保护来给自己构筑长城般坚实的进入壁垒,是IT界的日常。
嘿嘿嘿……
这个行业别人进不来,好容易有了一个AMD是唯一的竞争对手。
所以英特尔的排他性行为会对市场竞争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英特尔又说了:
“品牌机厂商们很厉害的!我的芯片只能卖给他们。
戴尔联想个个强势,惠普宏基不甘落后。我对他们没啥市场势力啊!”
呵呵,这话也说得出口?
80%的市场份额,加上不管是真实存在,还是宣传的结果,总之很多人认为英特尔和AMD的芯片存在巨大差异,无法替代,AMD再便宜也不用。
还记得么?最后AMD逼急了,免费送人家都不要啊。
英特尔只有一个,品牌机厂商却有很多,反正都是电脑,替代性很强。
欧盟认为,品牌机厂商们之间的竞争很激烈,而芯片又是不可替代的必需零部件,因此品牌机厂商们面对英特尔没有谈判地位,只能按照英特尔的要求减少AMD芯片的使用量。
摆事实:“等效竞争者”测试
对熊孩子光讲道理是没用的,还必须得有惩罚,比方说揍一顿。
不过在揍之前得让他明白为什么挨揍,否则就白揍了……
(熊孩子内心波澜壮阔)
在揍英特尔之前,必须得让他明白原因。对了,这不是下雨天教育孩子,是法律问题哈,差点忘了。
证据!证据在哪里??!
英特尔一直在强调,不是我狡猾,而是对手太弱。我不返利不排他,AMD也打不过我。
(墙角的AMD哭了起来……)
欧盟于是就顺着英特尔的心思摆出了事实。
假设存在这么一家芯片公司,“虚芯公司”,他的技术、成本什么的和英特尔完全一样,故名“等效率竞争者”(As-Efficient Competitor)。
现在“虚芯公司”要进入英特尔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的芯片市场,在英特尔的“返利”下,它是否能进得来呢?这就是“等效竞争者测试”回答的问题。
如果“虚芯”无法进入,结论就是英特尔的返利造成了市场圈定,妨碍了竞争。
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现在我们要用到“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个概念,相信学过微观经济学的同学会有“赚到了!”的感觉。
“固定成本”指的是不管产量多少,都得付出这么多的成本。典型代表是盖房子的支出、装修支出、研发支出、广告支出等。
不管生产了多少、卖出去了多少,这些支出就这样了,不会再多也不能再少。
“可变成本”就是那些产量增加就得增加,产量减少也可以减少,没产量也可以不支出的成本。典型代表是原材料支出、能源支出、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费支出等。
现在“虚芯”要进入,要是卖得比英特尔还贵不太可能吧?他只能是低价格,便宜能卖出去就不错了。
“虚芯”的价格最低能低到什么水平呢?
就是平均到每件产品上的平均可变成本,假设造一个芯片需要的材料钱是500块,要是价格比500还低,那还是改行算了。
那么,房租、研发、广告这些“固定成本”怎么办?
这是个好问题,但这是个“虚芯”现在还没能力考虑的问题。
我们现在说的是它能否进入市场,而不是能否赚钱。
活下去!先活下去!
假如测试的结果是,就算是和英特尔同等效率的公司,在“返利”的打击下,连进入市场都不可能,那些效率上还不如英特尔的公司受到的打击就更严重了。
这就是英特尔的“返利”妨碍市场竞争的实锤证据。
(哎?AMD你怎么又哭了?)
一个市场,两个分区
品牌机厂商们对英特尔的依赖程度很高,据此可以把芯片市场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被英特尔独占的,在这个市场里品牌机厂商们别无选择,只能买英特尔的;剩下的部分是“虚芯”可能和英特尔竞争的。
根据英特尔真实的市场份额,我们假设英特尔独占的部分是80%,“可能存在竞争”的部分是20%。
英特尔“返利”的实质是,利用它在那80%垄断市场的势力,去压低那20%的“可能存在竞争市场”中的价格,迫使竞争对手退出,或者是无法进入。
这个游戏的关键就是“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二者的相对比例。
要弄清一家大公司的成本构成很难,特别是在对方极不配合的情况下,欧盟为此大伤脑筋,想法设法通过各种渠道搞英特尔的数据,最后大约算出了一个结果:芯片的可变成本大约占35%,固定成本为65%。
结果出来后英特尔到处嚷嚷:算错了!大错特错!严重低估了我们的固定成本!
看,跟你要数据你不给,现在人家结果出来你又嫌不对,这样不太好。
下面我们来虚拟一套数字,看看这游戏怎么玩。
芯片单价1000元,市场总规模10000个;每个芯片的平均总成本是500元。
假设固定成本占60%,总额是300万,每个芯片的平均可变成本是200元。
在英特尔独占80%的市场中,销量8000:
销售收入:800万
固定成本:300万
可变成本:160万
利润: 340万
在剩下的20%“可能存在竞争市场”中,英特尔怎么卖呢?
假如无人竞争,价格依然是1000元:
销售收入:200万
可变成本:40万
利润: 160万
注意:固定成本刚才已经扣除了,因为和产量没关系,生产8000个还是10000个都是那么多,所以这里就不用再扣除了。
如果“虚芯”来竞争,双方开始价格战,英特尔在这个20%的小市场中可以把价格降到多少呢?
最底限就是芯片的平均可变成本:200元,价格比这个再低就要亏。
“返利”所起到的作用,就相当于英特尔先稳稳当当地拿着80%垄断市场中的340万利润,然后慢悠悠地踱过来在这个20%的小市场中和“虚芯”打价格战。
我国“牛奶盒子垄断案”(利乐包装案)中的“忠诚折扣”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英特尔把价格降到199,每个芯片亏1块,他一共也就亏2000块,那边还有340万的利润,毛毛雨啦~~
可是“虚芯”就完蛋了,199的价格连可变成本都不够,彻底无法进入。
花2000块钱就可以灭掉一个竞争对手,实在是太划算了。
欧盟只要能够证明,英特尔的“返利”能够让这个20%市场的价格降到平均可变成本(200)之下,就可以给英特尔定罪了。
英特尔的挣扎:万物皆可固定成本
英特尔有点慌。
他感觉自己要栽在经济学手里了,把市场分成大部分自己独占的,和一小部分和别人竞争的,在这个小市场上要想证明自己的“返利”能够让实际价格降到了可变成本之下,这不难。
英特尔更慌的是,他要栽在自己手里了。
这套“等效竞争者测试”的招数是他自己找来的经济学专家顾问提出的,欧盟同意了,大家都按照这个出牌。
怎么玩着玩着就要输了呢?
转身看看这两位来自斯坦福和MIT的专家,英特尔不禁后背发凉。
难道……
英特尔觉得自己还可以再抢救一下。
他说欧盟你算错了,你严重低估了我的固定成本,同时也高估了我的可变成本。
我们先看看英特尔打的什么算盘。
为了更容易理解,我们把数字设得极端一些:
芯片单价1000元,市场总规模10000个,平均总成本依旧是500元,但固定成本占90%,平均可变成本只有10元。
在英特尔独占80%的市场中,销量8000:
销售收入:800万
固定成本:490万
可变成本: 8万
利润: 302万
比刚才的340万少点,但还是能赚很多。
在剩下的20%市场中,英特尔理论上的最低价格可以是10元。此时要证明他圈定市场,阻止了竞争者进入,欧盟就得证明“返利”能把价格降到10元以下,这个难度显然比刚才要证明降到200元以下要大很多。
于是英特尔开始拼命拉高自己的固定成本,压缩自己的可变成本。
首先,“生产成本要分两种情况考察:高产量时为可变成本,低产量时得算固定成本。”
“嗯?为啥?明明都是一样的生产过程。”
“呃,你看哈,产量低的时候我们的设备是不是也在运转?比方新设备刚投产的时候,还有老设备快淘汰的时候,产量不高,可是成本一直在付出啊,是不是和产量的关系不大?
从这个角度理解,是不是应该列为固定成本?”
“这……,有点强行讲理了吧?你们家设备“刚投产”和“快淘汰”的时间怎么划分呢?”
“这个我们自己说了算,基本上除了“刚投产”时期就是“快淘汰”期。”
呵呵……
其次,“原材料算固定成本,不能算可变成本!”
欧盟十分疑惑地举着《微观经济学原理》问:
“为什么啊?”
英特尔憋红了脸:
“不知道!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不这样算我就完蛋了!”
“……”
第三,“广告费肯定是固定成本吧?我们的返利支出也是固定成本没错吧?”
欧盟委员会诡异一笑:
“经济学到底还是不扎实啊!一般的广告费用的确是和产量没关系,算固定成本。
可你们家的广告返利和品牌机厂商的芯片采购量直接相关,这不就是和产量高度相关么?妥妥的可变成本!”
哎呀,英特尔掉到自己挖的坑里了,欧盟委员会终于出了一口气。
接下来,英特尔开始卖惨了:
“各位听我说一句,我这么做也是有苦衷的。
芯片行业固定成本太高,耗资巨大。我得保证一定的产量才能活下去,和品牌机厂商的这些勾当只是为了稳定自己的市场需求,维持产量啊!”
欧盟是一点面子也没给:
“拉倒吧你!你家的产能什么时候闲置过?!
你的外号叫“英缺货”,你忘了人家联想为了等你的CPU下锅,活活饿晕过去的事了?”
最后,英特尔已经语无伦次了:
“我压低价格也是迫不得己啊,AMD的价格那么低,我不降价卖不出去……”
大家都哄笑起来,法庭上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欧盟一巴掌扇过去:
“看看你的广告在宣传啥?
俺家芯片性能强,AMD芯片弱鸡啊……
一分钱一分货,便宜没好货啊……
你什么时候和AMD打过价格战了?从来都是高贵的人设。
你被迫和AMD打价格战?鬼都不信!”
英特尔扑街。
尾声
厂商打价格战自然没问题,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中最简单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广大消费者喜闻乐见的竞争方式。
“返利”本身并不违法,违法的是英特尔附加在返利身上的那些排他性条件,是这些排他性条件圈定了市场,妨碍了竞争。
英特尔搬出来的“等效竞争者测试”大招似乎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但是他不甘心,坚持不懈地上诉,手里拿的还是“等效竞争者测试”。
“欧盟,你算错了!
算错了!
错了!
……”
如今欧盟已经开始重新审理,结果如何?
我们吃瓜静观。
(完)
——
曲创(原创)竞争者的垄断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