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一个印象,就是老外见面喜欢聊天气。那么,中国人见面爱聊什么呢?
来感受一个随处可见的社交场景。
老王:“你哪儿人啊?” 小张:“我辽宁的。” 老王:“辽宁哪儿的呀?” 小张:“大连。” 老王:“哟!你大连的呀!好地方呀!那啥啥啥……”
于是,两位素不相识人的聊天就这么开始了。
面对一场全新的社交,中国人喜欢从地域切入。
尤其是即将开始的协作关系,更容易先聊起对方的家乡。如果你经常在外地工作,那我敢打赌,被人问起老家的次数,一定比被问起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要多。
当然,前提是在外地,如果是在本地跟同乡这么聊,一定会很尴尬。不信可以试试。
无论抱着怎样的目的社交,社交的前戏,一般都是为了拉近距离,也就要寻找共性。
有可能满足的共性很多,如兴趣爱好、新闻实事、娱乐八卦等。但面对一个完全未知的人,想准确地找到共同点,并非轻而易举。
但家乡,恰恰是每个人无一例外的共性。
每个进城务工的人,都有老家,都怀有思乡之情,都愿意聊聊自己家的特点。
于是,想凭这个话题增进关系,让自己显得靠谱,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就必然要对这类常识有所了解。
了解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初级·常识中的常识:各省份的位置,省会的名称,以及所属的地理区。可以帮助你准确回答别人的问题,能听懂别人在聊什么。
中级·常识中的精华:对于某地的刻板印象,关键特产、景区、新闻等。这样至少不会在问完“你是哪里人?”后就聊不下去了,你也可以随时发起这个话题。
高级·常识中能体现渊博的部分:联系当地降雨量规律,地形地貌,谈论地方历史;联系政策政局,分析对当地的影响。得体地展现知识量,是给人靠谱印象的最佳手段。
下面是根据这几个阶段总结的资料,以图为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