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岁的时候,爸爸妈妈走了,小学前才回来,奶奶被爷爷控制,没有依恋的对象,客体不恒常,没有客体替代的对象,所以分离个体化是没有被完成的。另外,孩子在一到三岁的时候,是与人建立关系的这样一个阶段,那根据克莱因的理论,来访会会认为外界充满危险,对别人的真心会有质疑,所以才会出现花点钱就可以交到朋友得到乐趣,但是妈妈并没有教孩子与别人互动,教怎样有亲和力。
2.进入高中以后,高中的老师有非常良好的互动,说明他是非常渴望人际的,但是缺乏家庭教育技巧能力,只能自行探索。来访者的心智水平较低,多使用投射,全好
全坏、压抑、情感隔离等防御方式,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但肯定不是分裂样的人格或者精神问题,因为分裂样人格需要两到三年才能和别人建立关系,来访是具有向人际的特点,只是缺乏技巧,养育和依恋关系完成这样的一个出现了回避型依恋,有一定的自尊,共情能力差,自我中心。
3.精神分裂是言语紊乱、紧张性行为、幻听、幻视、思维破碎。分裂样人格是不享受人际关系,喜欢独自活动,没有什么乐趣,古怪的认知,不喜欢与外界发生联系,也不在乎外界怎么评价自己,对密切的关系会感到不舒服,那来访是希望依恋,只是依恋不上,具有一定自恋人格的特征,以追求认可为核心,所以来访依恋关系是核心的冲突,而咨询师的陪一陪让来访者变得舒服,所以到高中的时候,他能够迅速的和高中老师良好互动,成绩上升。
4.外在设置要稳定,讨论是一周两次还是一周一次,不要随便见,这样来访者的人际耐受性会提高,那这样让来访者更稳定。同时特别是心理老师要告知来访者,只在自己的工作时间服务,让他有合理的期待,晚上的业余时间不做额外的心理辅导,如果现在不是本校的学生,那么关系良好,那么可以有设置,收费低一点,也是有必要,同时收费也是价值感的认同。
o 关于用药:
v 有症状,生理性恢复一些功能,药物支持情绪稳定、认知功能,交往功能;在药物支持下咨询会更有效;
o 关于咨询设置:
v 不过度满足来访,不在非工作时间回应来访,也不要抛弃来访。
v 咨询设置要固定,固定的时间频率(初期可以一周2次),建立来访的耐受性(忍受非咨询时间无回应),建立外在的边界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