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无论因为个人价值感低还是的确如此,我挺失败的。不仅很少温柔而坚定,还时常无法理解儿子的种种行为,进而导致三天两头就会对儿子表现出各种不满,不遵守规则、没有朋友、动作磨蹭,都会成为我吐槽的对象。让我最觉得自己失败的是,我很少能动情地感知到儿子,找不到连接的途径,甚至很多时候也没有连接的欲望。
神奇的是,让我从心里感觉到与儿子连接,竟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无能。
我经常气愤地想,为什么儿子从两岁开始上托班,到现在四岁半,还是没有一个自己的朋友!按理说儿子上托班早,社交环境比其他小朋友稳定,应该不说比其他小朋友更会交朋友,但起码能有一个两个玩儿的好的朋友吧。但是,但是后面是重点,直到现在,儿子也没有一个朋友。不仅如此,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也会对儿子说,你没有朋友。老师也说,觉得他很孤独。我作为家长周末带他跟其他小朋友玩儿的时候也观察到,跟小朋友的互动时好时坏,甚至跟从托班就在一个班的小朋友一起玩儿都怯生生的,一路上兴奋念叨好多遍跟谁谁玩儿,一见面就怂到一句话都不说,直往我身后躲。都说人生三阶段,接受父母是普通人、接受自己是普通人、接受孩子是普通人。我总是对此嗤之以鼻,别说普通人了,我儿子就是差的不那么夸张,我都满意了,普通人要求太高了。
一个正常的了无生趣的工作日,我对着屏幕,不想工作不想学习,可能又跌进抑郁的山谷,微信没有任何工作以外的消息。似乎好久好久没跟人聊过天了。日子平静得像一滩死水。低落的情绪弥散开来,看着公司里的其他人谈笑风生,想着,这样只在工作的时候进行交流沟通,也挺好,就是有点寂寞,但又好过假装自己想融入人群。我的朋友呢?从上学时候就很少,如果没有人联系我,我也不会主动联系。想了也不联系,所以很多友谊慢慢就断了。即使这样的后果,也没有促使我在友谊上主动哪怕一点点。断了就强迫自己不在意,然后我真的可以很冷血地一点也不在意。这般年纪了,还真没什么亲密无间的闺蜜,即使从前有,也慢慢都淡了距离都远了。
成长过程中两件印象最深的事:
一件是刚毕业开始工作三个月之后,小师傅跟我说,你平时都不说话么,你也不是内向,再怎么内向三个月也都熟了,不会这么少话。大概一年之后,那个小师傅跟别人说到我,她不是不爱说话,跟她熟了她话也挺多的。为什么印象这么深刻呢?一是后续有反转,被贴上的标签还能被撕下来。二是在贴标签之前,我自认为做了我所有的努力,我每天找不同的话题各种跟小师傅聊,我每天用自己以为最热情的态度对待客户,我当时以为自己伪装成了一个外向开朗的人,结果得到这样的评价,内心特别震惊。原来我强迫自己做出的所有努力,跟真正的外向,哪怕别人以为的内向比起来,差距竟还是这么大。用当时的概念讲,也真是找不出比我更内向的人了。
另一件是我小学一二年级,学琴课间,其他小朋友都在走廊里玩儿砍包儿,我一个人想玩儿又不敢,贴着墙站着看着。我妈妈跟我说,你去说跟他们一起玩儿。然后我走过去,说了好几遍,我能跟你们一起玩儿么。没人停下来也没人看我一眼。现在想来大概是当时太怯场声音太小,大声叫着笑着的小朋友没听到。但当时我就觉得周围都是黑色的,我想变成影子进入黑色的区域把自己隐藏起来。长大了早就知道没有小朋友是故意冷落我的,但当时的感觉却怎么也无法重写。我依然讨厌在人群里,我可以藏在黑暗里,唯独不会藏在人群里,那是我觉得最不安全的地方。
亏得这次情绪低落,忽然间,我想到了儿子。
我这样,我儿子也这样,又怎么能要求他在集体中如鱼得水呢。每天送到幼儿园的一刹那,他要进去面对他的小集体,我要去面对公司的同事,我不知道儿子是什么心情,也许学东西能冲散社交的无力感,就像我工作忙起来才能不感到孤独。但我每天是真心不愿意去上班的,就是不想面对公司同事间不熟又要说话的场合。
晚上回到家,儿子想叽叽喳喳赖在父母身上,就像我回家觉得终于松了口气,都是在回血,以应对下一个白天。如果我们白天进入集体都带着不得不的勉强和忍耐,那晚上回家的回血过程就是我们一天天过正常又不得不的日子的支柱,我又怎么还能忍心指责呢。家人,不就是彼此慰藉,成为彼此的支撑,共同面对外界么。在外面,发挥的好自然是好事,发挥的不好,在家里还能得到安慰。
我意识到这些之后,终于感觉进入了儿子的世界。我再也没有底气去指责他没有朋友让我操心这件事了,我自己不也是没朋友。连同其他的事情,在面对原先被我吐槽的地方,我也更倾向于感受到他的努力。
我不纠结这点之后,在幼儿园再谈到儿子的社交,也能坦诚我认为遗传因素和成长环境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儿子学习社交的过程可能会比同龄人要长。园长针对这个情况,建议大人减少对社交的关注,强化小朋友一起合作一个游戏带来的社交愉悦感,大家都是朋友。朋友间有时候一起玩儿,有时候自己玩儿;和朋友在一起,有开心的时候,也有争吵的时候。并不是只有经常在一起手拉手才是朋友。相当于在社交能力上将大目标拆分成小任务,搭脚手架的方法,让孩子觉得不那么难,也有点有趣,想够一够就够一够,不想够自己待着也没问题。
降低关注和期待,晚上我们经常聊天,儿子有时候会说幼儿园跟小朋友一起发生的事,有真的也有假的,我都听着。我不试图给出建议,我更喜欢充当倾听者,孩子说着没压力,我听着也没压力。面对这个我们不擅长的世界,就成为彼此心里的温暖和力量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