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漫漫人生路
拥有自己的判断,理解他人的喜欢,尊重他人的爱好。

拥有自己的判断,理解他人的喜欢,尊重他人的爱好。

作者: 瑆箫 | 来源:发表于2022-04-10 10:51 被阅读0次

    上小学的时候,有出版社来学校推销书,七八十块钱十几本的名著套装,放在一个礼盒里,引得没见过世面的我们纷纷找家长要钱。连语文课本里的文字都不想读下去的我,单纯因为周围的人都买了,于是就跟风地入了一套。

    《爱的教育》《繁星·春水》《昆虫记》……一本本小学生必读名著列在一起,好不气派。但若要我将它们翻开,也实属强人所难。毕竟那时我只爱看漫画,还是电视上播的动画改成的彩漫,《哪吒传奇》《马丁的早晨》之类。

    但入手这套书也有好处,那便是暑假的名著阅读作业似乎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了。书已经放在了那里,我只要读完它,写篇读后感,就能够交差!于是我精挑细选了一本看设定还挺有意思的书——《鲁滨逊漂流记》,结果读到心情烦躁,两眼发昏。

    我为什么要读一个人在孤岛上种庄稼呢?

    儿时的我哪懂这书的好,只觉得这个故事太无聊,于是心里盛满不满。咬牙坚持读完,随意写了篇读后感敷衍老师,我就把书丢到了一旁,并发自肺腑地觉得,书这种东西,一辈子与我无缘。

    后来想想也觉得奇妙,当时如此笃定自己不会与书结缘的我,如今却跟它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追根溯源,还要感谢一位名叫托马斯·布热齐纳的作家。他写的那套《冒险小虎队》,几乎成了我阅读的启蒙。这套悬疑推理小说,凭借夺人眼球的悬念和极具互动性的解密卡,让我在小学末期终于自发地想要去买满是文字的书。每看完一本,我还要感叹:这才是我应该要读的书!

    到了中学,老师依旧要求我们多读名著。但初一时,我们最爱去图书馆借阅的,还是《冒险小虎队》。那阵子,看这书简直成了我们班的风潮。以至于后来老师不得不明令禁止:教室里不准再出现这本书。于是我跟朋友们一起,开始看封面花花绿绿的青春小说。

    那时正值青春期的我们,都有情窦初开的悸动,都有对学生生活的不满和无奈。那些伤痛的剧情、梦幻的爱恋,“砰”的一声击中我们的心。我们抄写书里矫情的文字,模仿着搞起自己的创作,无病呻吟着,以为这便是文学,不亦乐乎。老师虽然每见一次就没收一次,却也发现我似乎在写作上有了进步,还曾拿着新概念作文的报名表让我填写参与。尽管最后杳无音讯,但这又让我萌生了去看更多书的冲动。

    到了大学,再也没有老师逼迫我们读名著了。我手里的书却不知怎么的就变成了马尔克斯之类的作者的。虽然依旧看得云里雾里,但绝不会像儿时读《鲁滨逊漂流记》那般,一点都品不出它的好来。自此,我也开始看更多的文学作品,发现原来那些“必读名著”的确有“必读”的道理。只是年纪尚小,还未培养阅读习惯的我,在那个年龄无法体会罢了。

    我羡慕那些从小就读名著读得津津有味的人,但我并不是从小就拥有这种阅读习惯的小孩。我的家人也未曾给我创造足够良好的阅读环境。只是后来,因为机缘巧合,在我的每个年龄阶段,都读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所以才一路读到了今天。这似乎也不是一件坏事。

    如今,我当读物博主,时常会推荐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读的书。可有时稍不注意,没有标明适合的年龄,就会受到别人的质疑:哈?你怎么推荐这本?这也算是好书?

    有些作品,对于成年人来说,的确太幼稚,太“小儿科”了。可我知道,对于更年轻一点的读者来说,这份“幼稚”是“喜爱”,这份“小儿科”是“感同身受”。

    我不认为在什么年龄就该干什么样的事,读什么样的书。

    但我不否认,在什么样的年龄会喜欢干什么样的事,读什么样的书。

    所以有时候,遇到不喜欢的书,并不是因为它写得无聊或者烂俗,可能只是你还没到理解它的年纪,或是已经过了理解它的年纪。

    拥有自己的判断,理解他人的喜欢,尊重他人的爱好,尤为重要。若拥有这份共情的宽容,也不枉我们读了这么多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拥有自己的判断,理解他人的喜欢,尊重他人的爱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lv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