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虞世南。
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首描写蝉的诗,同时作者借蝉抒发了自己的一种情怀。蝉,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尤其在山东,河北河南数量居多。我是地地道道的山东人,所以,对于蝉我是再熟悉不过了。
蝉的幼虫最初藏在地下,黄昏时爬上树干,天一明就脱掉了旧壳,长出了翅膀,长鸣高枝,成了极富诗意的虫类,引得诗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大约在六月末七月初的时候,是幼虫开始羽化为成虫的时期。我常常带着手电筒塑料瓶子,驼着月色窸窸窣窣的穿行在长满野草的杨树林子里“寻宝”。幼虫是土黄色的我们称之为“知了狗”。有时会爬在草尖上,有时会行走在路上,最多的是爬在树杆上,够不到的时候我会用杨树枝捅下来。每天晚上可以抓到一两百只。
幼虫蜕皮到成虫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背部裂开,蝉的头部钻出来,露出身体上半部分,然后再缓慢拉动褪去后半身的蝉壳。刚开始从壳里钻出来的蝉身体程淡绿色,然后逐渐程淡黄色,翅膀皱巴巴的。等到天亮的时候,表壳已经钙化,逐渐变为坚硬的黑色,翅膀程半透明的,还有些纹路,已经舒展开来。此时,树林聒噪,雄蝉长鸣。
八月份的时候,灼烈的太阳光收敛了些,碧绿的杨树叶有点失去了色彩,虽然看上去还是浓浓的一片。雌蝉趴在树枝上开始产卵,它们用针状产卵器,刺破树枝,将卵产在树枝上内,树枝被刺伤后因水分不足,供应不上,而枯萎死亡。死亡的树枝在风雨的作用下,跌落在树下,逐渐被掩埋在土里。此后,蝉的鸣叫声逐渐消失。
九月份的时候,风吹过杨树林,偶尔有些树叶掉下来砸在蜘蛛网上,或飘进了小河里。树林里已听不到蝉的长鸣,有时还会从杂草丛里捡到一两个干巴巴失去生命体征的蝉的尸体。
蝉从幼虫到成虫整个生命过程也就只有六十至七十天左右的时间。
自古以来,人们对蝉的看法都饱受争议。有人说蝉吸食树木的汁液破坏树木的成长是害虫,应当消之以快哉或做以下酒菜,大快人心还有一句比较熟悉的“夏虫不可语冰”。足以见得对蝉的偏见。但又有好多诗词歌赋借蝉以廖思“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以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最后《人间词话》里说“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对于我而言,我从蝉的身上看到了三个闪光点。第一个叫“蜕变”,蝉从一个弱弱小小的“知了狗”经过身体一系列的变化,终于破壳而出,长出翅膀,飞向树林。从此,不再害怕沦为人类手里的瓮中鳖,下酒菜,大大保障了自身安全。第二个叫“求生存”,“桃李无言”不但不能行动,连发声也发不出来,但这并没有妨碍它们传宗接代。它们结出甜甜的果子,目的就是让人和其他能行走的动物吃了甜果子后能把核带到土地里,以求繁衍和发展。同样的,蝉把卵产在刺破的树皮里,借助大自然的力量,繁衍后代。同别的物种一样有其生存之道。第三个叫“敬畏生命”,想来蝉的一生要经历三年,五年的地下修炼,最后重见天日之时,也不过逗留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但在期间它经过了忍辱负重,厚积薄发,和安然入土三个阶段。生命短暂,却活出了生命的价值和精彩,这不得不让我叹服和感动。
【无戒学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