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创新余映潮

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创新余映潮

作者: 一身书生气 | 来源:发表于2022-09-17 20:46 被阅读0次

    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创新

    余映潮

    我在这本书中呈现给大家的,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40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创新设计。其中的大多数篇目,我都亲自进行过课堂教学的实践。

    本书内容大致分为实用文、文学作品、文言诗文三个部分,各个部分的课文篇目按汉语拼音音序的先后编排。

    我的阅读教学设计十分关注课文研读的质量。我以为,能够读出课文的味道,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没有精致的、深刻的课文研读,一定难以产生优质的课堂教学。

    所以,这本书中所有篇目的教学设计或创意,都从我对课文的阅读欣赏(映潮品读)开始,课文欣赏短文是我的每一篇阅读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它们是有源之水,是有本之木,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运用这种体例来表现阅读教学设计,本身就是一种难度,也是一种创新。

    我的教学设计——

    追求创意新颖实用,角度独特精美,思路清晰简明;

    追求充分利用课文,优化教材处理,深入课文文本;

    追求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能力训练为先。

    我力求让教学创新设计在实用的基础上有生动的变化,在这40篇设计中,有的课细笔描画,详写一种创意;有的课简笔白描,介绍几种设想,以尽可能多地展现教学设计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表达形式。

    那么,创新的阅读教学设计,应该从哪些方面表现创新的理念与手法呢?我以为,值得重点关注的是以下内容。

    一、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

    所谓“教学思路”,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所规划的、所要实施的教学流程。它或明或暗地被划分成若干个教学步骤,以便在课堂上有序地向前推进。

    为了让课堂教学的步骤明朗起来、清晰起来,可尝试以下几种创新设计。

    1.从“思路清晰”的角度进行创新

    如《伊索寓言》中《蚊子和狮子》的教学设计:

    能力训练一:情节分析。

    能力训练二:语言赏析。

    能力训练三:寓意解析。

    这个微型教例的教学思路表现在哪里?表现在三次训练上。教师每一次训练都组织一次学生的品读活动,三次训练既彼此并列,又有一定的从易到难的层进关系。教学过程由于这几次训练而被切分成几个教学板块,让人明显地感觉到教师引导着学生在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整篇文章的教学显现了明晰可见的思路。

    2.从“重点突出”的角度进行创新

    如蒲松龄《狼》(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其教学的主体内容就品析得相当精彩:

    一读,从“屠户”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二读,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三读,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四读,从“叙议结合”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五读,从“段内层次”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这个教例表现出思路清晰的特点,“五读”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都进行了切分。这个教例又表现出重点突出的特点,教师将教学视点集中在课文的脉络上,运用多角度反复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内容,不仅使课堂教学不断出现新的兴奋点,而且对学生进行了学法熏陶。学生一定会感受到:课文原来可以这样来读哇。

    3.从“线条简洁”的角度进行创新

    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的教学思路:

    美美地听读。

    美美地朗读。

    美美地欣赏。

    美美地微写。

    这里的教学设计思路明晰、线条简洁、创意鲜明,表现出有质量的理性思考。全课的教学从教学理念来看,成功地组织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教学过程来看,显得生动又自然;从教学方案外在的形态来看,表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教学方案内在的结构来看,表现出一种彼此承接、渐入佳境的层次之美。

    4.从“情境生动”的角度进行创新

    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的创新设计:

    读背训练:体味音乐美。

    动笔训练:描绘图画美。

    欣赏训练:品析语言美。

    这个教例思路清晰,让学生徜徉在美好的教学情境之中,进行审美的学习活动。学生在优雅的教学情景及浓郁的诗意氛围中进行灵动的、多种感官并用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让教学过程清新明朗、情味浓郁、别具一格。

    5.从“教材处理”的角度进行创新

    如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创意:

    自读训练一:概说故事,理解一篇。

    自读训练二:探究规律,发现写法。

    自读训练三:语言积累,背诵一段。

    这个教学创意在教材处理上表现出“一篇”“一法”“一段”的逻辑层次,在课文的使用上关注了自读课文的教学特点。训练一从整体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训练二指导学生探究本文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方面的特别技法,训练三请学生课中背诵课文的最后一段。这是一种十分美妙的“大”“中”“小”的教学结构,可以用于不少课文的有一定变化的创新教学设计,如《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纪念白求恩》《壶口瀑布》等。

    二、课堂活动的创新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这是点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关键的一句话。要做到让学生有“大量的语文实践”的机会,就必须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方面的创新研究。

    课堂活动,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形式和内容丰富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语文实践活动。

    课堂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将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事,化解为具体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去试做、去进行、去完成。可以说,充分的学生课堂活动,是高层次的教学境界,是语文教师近乎全部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

    课堂活动的创新设计有多种多样的角度,关键在于教师的精心揣摩和认真实践。如下面的一些形式,都是别出心裁且非常实用的。

    1.分层推进式朗读

    一般的课堂朗读就是齐声朗读、个别朗读、角色朗读,教师指导的层面主要是让学生“读出声”,很少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体味。下面《卖油翁》的朗读设计却不一样:

    (1)请同学们读得顺畅,读出课文中的故事味。

    (2)请同学们读得生动,读出故事中人物的语气。

    (3)请同学们读得准确,读清句子结构,读清句子的重音。

    (4)我们一齐来像讲故事一样地朗读、背诵课文。

    这是一个很细节化的朗读环节的教学设计,它不仅仅是有序地推进,也不仅仅是训练角度的变化,重要的是它从第一步起就切入作品的表达特点,将学生引入情节生动、意味深长的故事之中。

    2.微型话题式品读

    微型话题,是教师研读课文之后提炼出来的引领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课文研读的小话题。每一个话题都是一个“抓手”,都能让学生深深地进入文本,都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再表达”。如自读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课中微型话题设计:

    请同学们自选话题,写作微文,发表见解:

    (1)课文内容简介。

    (2)简说“刘姥姥”。

    (3)阐释课文的情节顺序。

    (4)品析课文中的“铺垫”手法。

    (5)品析课文中的“照应”笔法。

    (6)品味语言、动作描写的表现力。

    (7)故事中的“喜剧效果”赏析。

    (8)“笑”的描写品析。

    (9)初识《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表达艺术。

    由这些话题,我们可以想见课堂活动中学生的静读思考和表达见解时的生动热烈。

    3.妙点揣摩式欣赏

    这样的课堂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进行妙点揣摩,进行“妙要”列举。有时候,这种实践活动是完全自由的,学生可以从自己喜欢的角度发表见解;有时候,这种实践活动则有精粹的要求,在这种要求下,活动的成果会显得特别精致。如诸葛亮《诫子书》的教学创意设计:

    先进行课文的厚重知识背景的铺垫,再展开以下课中活动:

    (1)课文朗读,大量识记字词。

    (2)课文朗读,译说课文文意。

    (3)课文朗读,深情读背全文。

    (4)课文背诵,进行妙点赏析。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妙点赏析,就是训练学生品味、赏析课文中文学的美感。《诫子书》的这个教学创意,以“朗读”为线索,在层层推进的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阅读能力训练,最后达到妙点赏析的深度与高度。

    4.拓展迁移式创编

    这样的课堂活动是从课文出发,依托课文设计生动活泼的读写训练,将学生的课文学习引向更为深刻、更为广阔、更为自主的境界。如自读课文《土地的誓言》的教学细节,重在朗读训练与微写训练。在微写训练中,请学生从以下句子中任选一句作为中心意思,自拟标题,撷取组合课文文句,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微文:

    (1)当我把手放在胸膛上的时候。

    (2)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

    (3)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的时候。

    (4)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

    (5)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

    这样一个教学细节,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怦然心动。

    三、课中提问的创新设计

    目前,提问过多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最大问题之一。“提问”之“弊”明显地表现于课堂的有:“步步为营”的追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板书”靠近的阶梯;“提问群”成为帮助教师滔滔不绝讲析的桥梁;“碎问碎答”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网络。

    改变这种状况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更多地设计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减少教师的课堂提问;二是设计“主问题”,组织高效的课堂阅读活动。

    什么是“主问题”?通过下面的例子我们就能够了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进入课文理解阶段时,教师出示这样的安排: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以“课文中的‘三’”为话题来交流课文阅读感受。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进入课文欣赏阶段时,教师出示这样的提问:

    这篇课文中,有哪几个关键字词既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又表现了人物的特点?

    这两个话题都把学生吸引到课文之中,学生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从头到尾的品析,然后表述自己的见解。在师生对话中,几乎将本课中所有有内在联系的知识板块和所有有重要表达作用的字词都进行了品读欣赏。

    像这个教例中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我们称之为“主问题”设计。它是对教学中提问设计的一种创新。其重要特点如下:

    (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一种具有整体性阅读要求的教学问题,“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应答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2)“主问题”在教学中的出现是经过认真设计的,一节课中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经过科学有序的安排。

    (3)“主问题”的设计着眼于整体地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着眼于引导学生进行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每一次提问或问题设置都能形成和支撑课堂上一个时间较长的教学活动。所以,“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在教学中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

    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课堂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内容,课堂气氛因此而变得生动活泼。可以说,“主问题”最大的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或问题将学生深深地引进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

    在“主问题”的设计上,我们要理性地关注如下内容:

    (1)“主问题”要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问题或提问的出现,要力求能引发学生对全篇文章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如《狼》:“请以‘狡猾’与‘机智’为话题,谈谈你对《狼》的理解。”如《孔乙己》:“请围绕‘孔乙己’与‘酒’这个问题自读课文,说说自己的阅读所得。”

    (2)“主问题”应有利于课堂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问题或提问的出现,要力求做到让学生有较长时间的读写活动。如《苏州园林》:“请同学们选出文中的重要语句,形成全文的主要信息。”如《雨的四季》:“请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篇美文改写成一篇300多字的小散文。”

    (3)“主问题”应有利于学生独立阅读与分析能力的培养、训练。问题或提问的出现,要力求做到让阅读过程中的学生有充分的思考与对话交流。如《大自然的语言》:“活动一:请同学们研读课文,着眼于全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是非常有条理的、十分讲究说明顺序的说明文;活动二:请同学们再研读课文,完成研讨的话题,即第七、八、九、十段的顺序真的是完全正确的吗?”这两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深深思索一节课。

    四、语言教学的创新设计

    语言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最为基础的课题。

    从日常教学看,语言教学最基础、最朴实的方法是诵读记背,最自然、最常用的方法是读写结合。语言教学的创新设计,从大多数语文教学实践来看,可以“读写结合”为最佳切入点。诸如成语接龙、美句摘抄、提纲罗列、内容概述、人物素描、仿写学用、补说续写、原文改写、想象创编、读后随感、写法实践、自由表达、信息整合、作品评论、活动记录、定向探究、理由论证等,都是常用的好方法。

    但也有更为美妙的创意。

    课文集美就是一种——通过学生创造性的劳动,含英咀华,将美好课文中更美的内容“浓缩”“聚合”,使学生在品评体味的同时,学习、积累语言的精华。

    如宗璞《紫藤萝瀑布》的课文集美活动:

    活动时间:安排在课文教学的后半部。

    活动内容:学生分组活动,从课文中找句子,用集聚美句的方式创编一份课文背读材料。

    下面就是这份很美的背读材料,它集中了课文中最美的句子,使之成为一篇微型美文: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多向假设也是一种——就课文内容多次进行多方向的假设,构成课堂读写教学的主要内容,既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练习,又引导学生从更多的更为有趣的角度来理解文章内容。

    如杨绛《老王》的多向假设式读写活动:

    (1)假如你向大家推荐《老王》,请写一篇课文简介。

    (2)假如你是作者的女儿,请描述你记忆中的“老王”。

    (3)假如你是“老王”同院的老李,请说说“老王”生命最后阶段的故事。

    (4)假如你在课文微型剧中扮演作者,请你就“愧怍”设计一段台词。

    (5)假如你是一位小小评论家,请你评说《老王》中的情味。

    词句品析也是一种——在教师示范的前提下,学生或独立地或合作地对课文中的词句进行评点、赏析。这是高层次的精细的读写活动,给人一种极为美好的感觉。

    如蒲松龄《狼》的词句品评活动的部分“成果”:

    晚:特定的情境,说明当时已是路上无人,屠户处于无援境地。

    缀行甚远:写出了狼紧跟人的时间之长,距离之远,写出了狼的险恶用心。

    一屠、两狼:对比明显,写出了屠户身处险境。

    投以骨:为故事的发展起了推动波澜的作用,也写出了屠户在想办法摆脱险境。

    仍从:写狼的贪婪,得寸进尺,步步紧追。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甩不掉狼,形势紧迫,使人感到屠户面临巨大危险。

    并驱如故:表现狼懂得配合作战,屠户好像到了山穷水尽、无路可走的地步。

    恐、顾、奔、倚、弛、持:一连串的动词传神地写出了屠户的心理、动作和神态。

    眈眈相向:写出了狼眼光的凶残与贪婪,双方处于决一死战的相持阶段,气氛异常紧张,动人心魄。

    …………

    从教学形式看,以上几种方式融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于一体,学生的语言训练活动非常丰富。教材作为教学中的例子,不仅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提供了范本,同时也为学生的语言训练提供了创新阅读的源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创新余映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peortx.html